本报讯(通讯员 朱仁权 姜涛 记者 郭萌)“现在每到农事灌溉时节,我们只需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知道闸站什么时候放水,提前安排好自家的生产生活。”近日,走在高邮灌区,南关干渠灌域的农民们无不称赞日趋便捷的服务,这背后是信息技术加持下的灌区信息化、系统化运行管理。
2022年以来,被确定为全国数字孪生先行先试灌区的高邮灌区,以南关干渠灌域(10万亩农田)为试点,优先实现孪生灌片,农民通过扫二维码,实现了用水早知道、农事早安排,进一步挖掘了节水灌溉的潜力,提高了“用水早知道”执行的精准性。
为夯实灌区数据基础,高邮灌区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成了南关干渠全线L2级数据底板和南关洞、龙奔闸、十里尖闸等骨干调度建筑物L3级数据底板(三维仿真建模),实现工程基于三维模型的数字化运维管理。同时,灌区还利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仪开展“空天地”一体化作物需水感知试验等,汇集灌区基础数据、业务管理数据、地理空间数据以及各类站点的监测数据信息,通过数据治理并形成数据服务,为高邮数字孪生灌区平台提供“算据”服务。
现在的南关干渠灌域已基本实现在不同边际条件下的调度方案仿真模拟,并根据仿真模拟结果,通过遍布灌区的二维码,更加精准地预告开闸、关闸的时间,使渠道供水的时长更加精确、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