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第二中学 颜筱婷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在英语语篇实际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学、评的关系?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提出了“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设计,从学习结果(目标)开始逆向思考,以预期的学习结果为导向,关注实现目标的表现与证据,以评估作为预期结果和教学安排之间的关键衔接,在课程教学中提供达到特定学习成果的最佳方式,为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有效实施路径。
英语语篇教学的逆向设计,就是将评置于教、学之前,用评引导教、学,创设英语语篇教学情境,开展系列语篇教学活动。相比于“目标—活动—评价”的常态设计,逆向设计理念更强调“以终为始”,逆向推动英语语篇教学实施。
一、逆向设计,明晰语篇教学评价标准
1.根据逆向设计,关注语篇单元教学整体性
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单元整体教学是教师基于学情,在充分研究单元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单元主题以及单元教学目标,再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选定合适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最后选定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活动方式,设计出整体、连贯、有效的教学活动。例如,牛津译林(2020版)选择性必修二主题语境是“现代生活”,包括大众传媒;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医学进展、疾病与健康;技术应用四个单元话题。第四单元的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话题是“科技发展”,涉及的语篇类型有:视频、科普文、访谈文稿、产品介绍等。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趋势,感受科技改变世界的深远影响,学会更好地融入当下和未来的高科技生活。通过对教材语篇的研读,根据主题对语篇进行梳理、归纳可以发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单元核心育人目标:丰富学生关于现代科学技术和产品的知识,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现代科技,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辩证思维,冷静审视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要实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一定要理清和关注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联系。教师应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在单元教学目标指引下,关联各课时板块教学内容,整体布局和设计层次递进的教学活动,将探究单元主题意义和追求单元核心育人价值贯穿始终,并综合评价学生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效果。这四个板块的教学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Integrated skills作为综合技能板块,可以置于Reading, Grammar 和Extended reading语篇之后,既可以实现对主题意义的进一步探究,也可以通过适当改变写作任务实现从语篇输入到语篇输出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以牛津译林(2020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为例,学生在学习和了解了人工智能、无人机、虚拟现实以及其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产品的背景信息后,能够更好地为时间胶囊里写给未来的一封信的写作积累素材、观点及态度。而Grammar中学习到的将来进行时,则可以用来表达对未来的希望。
2.依据逆向设计,制定语篇单元目标评价标准
《课程标准》提到: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以评价目标为导向的多种评价活动,以此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例如,Integrated skills-Making a time capsule部分就可以通过逆向教学设计,体现教—学—评三者相互依存、协同育人的思路。
文本分析:Integrated skills板块围绕单元话题“科技发展”,基于“制作时间胶囊”创设情境展开一系列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训练,旨在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现代科技生活,并提升对科技的兴趣,培养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该板块包含四个具体的活动:A部分要求学生听一段关于“时间胶囊”广播节目,并填写相关信息;B部分要求学生阅读一篇关于1939年“时间胶囊”的新闻,并完成相应的练习;C部分要求学生对“时间胶囊”里面放何种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产品及原因进行讨论;D部分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一封给2050年人的一封信,实现语言输出。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活动既有侧重点,又具有关联性,构成一个“四步一体”的语言综合实践活动。
根据逆向设计的理解目标层次,教师紧扣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维度制定本节课的具体目标:(1)通过听一段广播节目和阅读一篇新闻报道理解“时间胶囊”的目的和内容;(2)阐释爱因斯坦在“时间胶囊”中写给后代的信的含义;(3)总结放在“时间胶囊”中的信的文体特征、语言特点及写作技巧;(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给 2050年的我校学生写一封信并将其放入“时间胶囊”中;(5)让学生认识自己对科技发展的责任,更好地融入高科技生活。
二、以评促教,有序实施语篇深度教学
1.设计语篇教学量化评价表,推动语篇教学有序进行
语篇教学量化评价表的设计可以打破碎片化式的课堂评价的繁琐,将评价纳入语篇教学设计的范畴,是评价任务、教学目标和实践阅读活动有机融合。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制定适合学情的可实施的评价标准,让语篇教学评价客观科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细化教学活动的评价细则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同时,按照准备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及写作活动,有序实施语篇教学。
2.运用语篇教学量化评价表,推动语篇教学深度实施
语篇教学不能满足于在一个思维水平上,要充分运用语篇教学量化评价表,进行层级细化及量化,以此不断推动语篇教学深度实施,不断实现语篇教学的深度学习。
前两部分的听力训练、语篇解读和同伴话题讨论,为最后写作部分的语言输出积累内容材料,搭建语言支架,做好思路和语言的铺垫,最终引导学生完成综合性话题写作任务。
本版块的书写任务是写给2050年校友的一封信,属于书信题材。在写作前,教师回顾了书信的写作框架,体会其语言风格,同时鼓励学生使用新学的、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词汇或句型,以提高写作质量。学生能够将输入环节中获取的信息和语言知识通过写作来实现,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内化所学语言,理性表达观点,形成个性化产出,提升语言能力。属于学习活动中最高层次的创新迁移类活动。
三、以评促学,实现语篇教学不断进阶
1.运用语篇教学评价量表,推动思维不断进阶
学生在完成写作后,首先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自评(self-review);接着,鼓励学生与同桌交换,根据内容、结构、连贯性以及风格四个方面进行生生互评(peer-review),并提出修改建议;最后,教师选取部分典型习作当堂展示,从评价表的四个方面进行师生共评。这三种即时评价相结合,实现了以评促学的目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运用语篇教学评价量表,搭建思维进阶支架
本节课为综合技能板块,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设定了略高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搭建超越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支架,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持续提升。在引导学生描述第一部分现代生活时,教师以爱因斯坦的一封信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并归纳作者的写作方法(从“一般”到“具体”),并进行即时仿写,让学生能够观察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完成第一段的写作,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二部分,教师以课本中提到的工业革命时期放入“时间胶囊”的物品,如照相机、牙刷等,引导学生挖掘其背后的创新性(innovation)和变革性(life-changing),自然过渡到现代生活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人工智能”这个话题上来。第三部分,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自由畅想,而是通过深入解读爱因斯坦书信,引导学生发现“希望是基于对现实的担忧上”,并基于这样的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见解。
逆向设计视域下的英语语篇教学采用“以终为始”的方法,从预设学生的学习成果入手,实现“教材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以评为先”的理念,将教学评价置于教学活动之前,使评价由滞后变为优先;教师对学生的过程性表现进行实时反馈并适时调整,从而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