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文才
孝道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其主要内容包括:敬亲、奉养、侍疾、谏诤、善终。近日我在研究明代高邮乡贤张綖,研读了张綖家族的《双秀堂张氏家谱》以及《雍正高邮州志》中张綖及其后裔的传记,发现张綖家族有着浓烈的孝道家风,这种家风值得当代人学习和弘扬。
张綖(1487年—1543年),字世文,明正德癸酉(1513年)举人,曾任武昌通判,光州(今河南潢川县)知州。明代中期诗文家、词曲家、词论家。他首倡“婉约——豪放”二元说,曾在词学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张綖是一位敬亲致孝的“博雅君子”。顾瑮《南湖墓志铭》:“(綖)十三遭父丧,哀毁如成人。”张綖13岁时父亲去世,他非常伤心,为不能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而哀痛不已。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在一起生活。15岁时,张綖第一次远游,到了金陵,作《金陵思母》诗:“我生如此大,未尝离慈闱。望彼邗沟树,一片白云飞”。讲他初次远游,思念母亲,溢于言表。张綖37岁(1523年)时,母亲去世,他从武昌通判任上回家服丧三年(实为27个月),到1525年七月“服阙”,即期满除服。张綖作《服阙》诗:“早岁伶仃失所依,此生鞠育伏慈闱。伤心泉下音容隔,回首人间岁月飞。坐对松楸三载过,起看天地百年非。不才岂复希茵鼎(寝食之具),但愿山边结草扉。”慎终追远,一片孝心凝结诗中。
张綖对岳父王磐也是十分敬重,经常有诗词唱和。张綖曾作《九日寄西楼》:“萧萧卧病过重阳,独忆山翁把一觞。”表达他对王磐的挂念关爱之情。1524年9月,王磐病重,张綖去看望,王磐握着张綖手流着眼泪说:“予恐时至弗及言,惟兹遗稿讬君。”王磐怕到时候话说不出来,此时将遗稿托付给张綖,希望能刊印出来。一个月后王磐去世,张綖作《挽西楼》诗二首,诗中说道:“知音今已矣,垂泪向焦桐”。张綖不负王磐所托,将王磐诗词集结成册《王西楼先生诗集》,并为之作序,在武昌刊刻出版,使王磐这位南曲之冠得以流芳百世。
张綖之子张守中,字叔原,号裕斋。嘉靖乙卯年(1555年)中举,壬戌年(1562年)考中进士,历任工部主事、虞衡司郎中、浙江按察副使等职。张綖于嘉靖癸卯年(1543年)五月初五去世,当年夏天,张守中持行状恭请顾瑮撰《南湖墓志铭》。“行状”,是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铭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顾瑮,吴郡人,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河南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致仕前南京兵部武选郎中。《南湖墓志铭》写好后,张守中将其父灵柩于当年十二月初三,葬于高邮州车逻镇西之南湖滨。张綖去世十年后(1553年),张守中孝谨而承父志,将其父诗词汇编为《张南湖先生诗集》,刊印出版,该诗集请朱曰藩作序,诗集后落款:“不肖孤守中刊校”。同时还刊刻他的外公王磐的《王西楼乐府》。
张綖的重孙张效先,《雍正高邮州志》将其列入“孝子列传”:张效先,字公超,年轻时即为秀才,精于行楷,在高邮很有名气。其父张孟寅,豪侠好施,家业中落,张效先与妻李氏力贫奉养,宗党称为双孝。张效先“有庶弟一,庶妹二,弟刚愎,加以非礼,效先善驭之。罄李氏奁中物,婚嫁其弟、妹,夫妇无吝容,亦无德色。”父任江西永丰县县丞,宪政及民,百姓颂之。但因庶子败事,遭受不测之祸,张效先竭力救解,“忧劳致疾卒,犹以不终养为恨。”就是说,为解救其父忧劳致疾去世,比父早逝,以未能终养父亲而感到遗憾。
《雍正高邮州志》“孝子列传”还介绍了张綖玄孙张廷枢的至孝事迹。张延枢,字天木,秀才,少年时父亲(张效先)去世,对母亲李氏非常孝顺。曾游学虞山,忽然感觉心怦怦跳得厉害,就到关帝庙求签,道士解签说:你母亲病了,如果在三天之内回到家里,母子能够见面,如果超过三天,你就见不到你母亲了。当时是暑期雨季,道路被水淹没,张廷枢拄着拐杖行走于泥淖中,每天走120里,如期到家。看到母亲果然生病,颈部有个大疽,脓出不来。张廷枢用嘴吮吸,脓吸出来,疽也就好了。州志张廷枢传中还记载张廷枢之子张志道,“以孝谨闻”。
张綖弟兄四人,都有文名,时称“张氏四龙”。张綖兄弟之间“手足之情甚笃”。张綖的侄儿张胆(张经之子),也是一位孝子。州志“张胆传”记载:“初按贵阳时,送嫡母尤氏归里,母途中疾故,扶榇渡淮,值风大作,邻舟多溺,胆扶棺痛哭吁天,顷刻波平,人以为孝感。”
综上所述,张綖的孝道家风代代相传,班班可考。为什么张綖家族有这样浓烈的孝道家风?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张綖家族是书香门第,出了好多进士、举人、秀才,其子女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而孝道正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长辈的示范作用做得好。双秀堂张氏二世祖张文质,元朝进士,曾任云南宣慰使,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以目疾请老(请求退休),择地高邮,遂赐第多宝桥”。张文质安居高邮后,即将其父张彦佐从甘肃合水接到高邮赡养。在张文质和其子女的精心照料下,张彦佐于永乐四年(1406年)寿终,享年120岁,被称之为“地仙”。张綖铭记家族历史,并将先祖业绩告之弟兄及后人,此举体现在他《送世观弟北比京畿应试》诗中,他在诗中说道:“我宗本关西,我祖发科第”,“先君崇儒术,诗书踵前系。一兄策高足,余亦驽逐骥。后先争激昂,爰及于吾弟”。正因为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从而使张綖家族的孝道家风得以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