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国强
1983年参加高考,我以16分之差落榜。有点沮丧,忽一日,接到高邮中学的通知,要我们到高三插班。县中接受重读生,不可思议!
高邮中学高三有四个班,一到三班是理科班,四班是文科班。我们8个文科重读生插入四班。
四班班主任李仲明老师,40岁左右,教英语,戴着一副镜片宽大的眼镜,目光犀利,有逼人的气势。他带着浓重的无锡口音,说话又快又急,尾音多为去声,好像炮弹出膛一样。
李老师在高邮教育界是出名的人物,一是水平高,二是要求严。上课了,他大步跨入教室,书放在讲台上,并不打开。哪一页,什么词,怎样的句子,一一道来,准确无误。板书一黑板一黑板的,量相当大,从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下角,整整齐齐,决不涂鸦!他有几条不成文的规矩:单词要会背会写,默写有错,罚写多遍;巩固类练习不得有错,否则也要重写几遍;英语是用来交流的,必须会听、说。最后一条要求尤其高,当时非英语专业的考生是不考听、说的,但李老师坚持他的原则,不为考试而考试。
李老师课堂全程英语,这是我们以前未经历过的。他上课喜欢提问,高邮中学的学生训练有素,一问一答,很少“哑炮”。我们几个插班生跟不上这节奏,常常被喊起来,往往无从回答。大概李老师对我们是怀有高期望值的,但现实却让他失望,他很快意识到这一点,立即调整策略,不再提问我们,我们因此松了一口气,也能安心地听课了。
李老师常常喊卞革、李卫、吴波这几个女生回答问题,她们吐词清晰、表达流畅,李老师有时故意为难她们,她们往往机敏地化解。她们群星闪烁,璀璨夺目。卞革考取了南京大学,李卫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吴波上的是苏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大学任教,后来她们都到美国发展。
男生中印象深刻的有胡兆明、徐珑、江涌等。胡兆明是团支书,他是湖西(高邮湖把高邮隔为湖西、湖东两大块)菱塘人,很瘦削,长脸,有些青春痘,头发硬而长,都向上翘,有种抖擞的感觉。他言语不多,属于学习上专心致志的那一种。忽然有一天,他找我聊天,问我高考历史、地理考了多少分,我就告诉他93、95,他摇摇头说还不够,我就大为诧异,难不成要考100,他说100不可能,但97、98是可以的,我当时认为他太狂了,但他始终按他的目标前行。后来他考取了北京大学,毕业后做外交工作,做到了驻外大使这个份上,现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信息传播局局长。徐珑腰杆笔挺,极为健谈,他对未来很有想法,他想考军校,但最后录取的却不是军校。他应该学的是财经方面的专业,现在是财政部的副司长。江涌是城里人,与我同坐,眼睛大而圆,他年龄小,比大多数同学要小一到两岁,他善于思考,行事不张扬。江涌现在是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大学里就埋头研究陆文夫,成果颇丰,由硕士,而博士,而研究员,一步一个脚印!
插班生英语明显是弱项,课堂上老师基本不提问了,但补课是必须的。李老师本来就教三个班英语,课务繁重,但晚上补课还是他挑大梁。当时常见的情形就是,补差课上到中途,李老师突然停下来,从口袋中掏出一板药,按出一两颗,迅速地扔进嘴里,继续上课。
1984年高考,7月9日下午是英语,最后一场。中午在高邮中学大礼堂刚吃完饭,就见工人师傅在挂黑板、移桌椅,正犹疑间,李仲明老师快步走入大礼堂。上着圆领汗衫,下着宽松的短裤衩,显然,他是刚从家里吃完中饭赶过来的。他跳上八仙桌,大礼堂里立即欢声雷动。李老师两手往下压了压,大家都安静下来了。“今天下午的英语,有几个关键的地方,大家要引起高度重视……”他用他那浓重的无锡口音开讲了,这是中英文结合的讲解,语调还是那么急促,那么有力!一行行板书,一串串话语,凝聚关爱,安定人心。
这年高考,我们8个插班生全部被高校录取。高邮中学高三(4)班高考录取率很高,只有几个同学落榜。胡兆明成为扬州市文科状元,报考英语专业的学生全部被录取。高邮中学这届高三放了一个“响炮”!自此以后,高邮中学牢牢占据全县第一的位置,成为名副其实的重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