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实验小学 李红梅
在部编版教材的编排体系中,诗歌教学是占有一定分量的。儿童诗作为教学内容的安排,从低年级就开始体现。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体,在教学上,相较于其他文体,则又显现出其独特的教学要求。个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设计与安排。
一、以读代讲,诵读感悟
朗读是诗歌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低年级儿童诗因为其内容相对浅显,因此我们的教学实施则不以解读文本为重点,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听录音、老师示范读、同桌互读、配乐朗读、师生配合读等诵读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儿童诗的音韵、节奏和意味。在该环节的训练中,教学的目标指向为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正确的诵读习惯。让学生在听读和模仿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轻重音、升降调等。要不重读、不错读,不读破词语,同时还要关注情感的表达。学会把控音量、语调以及情绪的传达。然而这些要求并不是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来达成,也不是学生一下子就自然掌握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播放录音或者教师的示范朗读则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在听和学的过程中自然感受朗读的要求,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
如在教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彩色的梦》这首儿童诗时,文中首次出现了包含破折号的句子:“大片的天空蓝了,蓝——的——透——明!”学生大都习惯性读成:“大片的天空蓝了,蓝的透明!”于是我便反复进行朗读示范,让学生自己发现,原来老师在读的时候破折号后面声音是延长的,能表达出对天空的赞美与喜爱的感情。同时,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要领之后要安排展示环节,引导学生好好聆听并学习点评,老师再及时地引领。这样,学生的诵读水平就能得到很大提升。
二、补充空白,发挥想象
还是以《彩色的梦》教学为例,文中的最后一句诗句:“我的彩色梦境,有水果香,有季节风,还有紫葡萄的叮咛,在溪水中流动……”这样的充满想象力又活泼灵动的诗句,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确实有困难。有的小朋友读完直接就说:“老师,我读不懂呢。”于是我告诉学生,读不懂没关系,我们就美美地多读几遍,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等你读到脑子里面好像有画面了,好像通过朗读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再跟大家交流即可。
于是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配上音乐,学生美美地读起来,然后来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我看了一幅多彩的画,有绿的草坪,红的花,蓝的透明的天空,现在又看到了好看的紫色葡萄,画面更美了。”有学生说:“我看到了雪松在摇摆,因为它的枝叶有风吹过。”“我还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还听到风儿沙沙的声音。”学生的答案多好呀!我继续鼓励:“还听到什么声音啊?”“还有小溪哗哗的流淌的声音。”“还有紫葡萄对我说,果子成熟了,要不要尝一尝,很甜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同时体现出诗歌教学的模糊性,即尊重学生个体体验,个性化的表达。就这样,无需繁琐的讲解,仅以教材作为学生语言训练的载体,充分利用范文中的留白部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立足文本,展开想象,大胆表达,一个有声有色、多姿多彩的世界就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三、拓展延伸,学会运用
能入选教材的儿童诗往往语言优美,表达独特,因此也必然是学生学习表达的好例文。如《彩色的梦》这首儿童诗,句式灵活多变,每一个小节都蕴藏着语言的训练点。以第二小节为例,文中写道:“脚尖划过的地方,大块的草坪绿了,大朵的野花红了,大片的天空蓝了,蓝——的——透——明!”以这样的句式为模板,可以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写出美好的画面,如:大片的油菜花黄了,黄——得——灿——烂!大块的云朵白了,白——得——耀——眼!大片的桃花开了,粉——得——诱——人!这样通过模仿课文中的某一小节,以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从而实现对诗意语言的迁移。这种以现有模式为范例的诗意的语言积累与运用,对低年级小朋友来说尤其具有实用性,因为有了眼前的葫芦,他们一准能画出心仪的瓢来,从而体验了创作的快乐,产生一种自己也能做小诗人的自豪感。
儿童诗承载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儿童不可或缺的情感营养,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儿童诗的教学一定要以人为本,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要以读为本,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儿童诗的教学定能结出丰硕的语言果实,绽放出诗意的课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