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1月21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峥嵘:在蛋壳上“起舞”的指尖艺术家

  □  通讯员  乔金娣  记者 杨晓莉

  蛋壳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碰就碎的东西,但有些人能在轻薄易碎的蛋壳上进行雕刻。在高邮,就有一位蛋雕艺人李峥嵘,多年来,他在蛋壳上雕刻出日月山川、人物肖像、文字景物、花鸟虫鱼……小小的蛋壳在他的手中变成了艺术创作的载体。日前,记者来到李峥嵘创立的工作室,倾听他讲述自己与蛋雕艺术的故事。

  爱上蛋雕

  小蛋壳雕出唯美大世界

  今年53岁的李峥嵘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画画,看到什么画什么,常常画上一整天也不知疲倦。成年后,李峥嵘经营一家印章篆刻店,2004年,他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部专题片,介绍一名画家表演蛋壳上刻画的绝活。这一幕激发了李峥嵘的兴趣,凭借着自己的美术功底,他开始尝试蛋雕创作。

  说起蛋雕,李峥嵘侃侃而谈。他告诉记者,自己尝试创作的第一个作品“圣母玛利亚”,只花费了一个晚上就一次性雕刻完成。这一小小的成功,让他信心倍增,对蛋雕的喜爱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有时候拿着一个蛋壳,刻着刻着一天就过去了,感觉时间过得非常快,自己精力也特别旺盛。”  

  虽然对蛋雕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想要在蛋壳上雕刻,也绝非易事。制作蛋雕的第一步,就是选蛋壳。自从爱上蛋雕后,李峥嵘便成了超市、农贸市场的常客,每次去,他都在禽蛋处徘徊,拿起一个蛋,仔细看,又放下,再拿起一个,仔细端详,又放下,这种挑蛋的方法常常让李峥嵘遇到异样的眼光。“要选颜色稍重、形状匀称、表面光滑的蛋,不是什么蛋都能用的。” 李峥嵘说。

  选好蛋洗干净之后,第二步就是用铅笔在蛋壳上画线稿,一边画一边调整,一幅线稿往往需要调整三四次才能完成。“每一件蛋雕创作都要经过七八道工序,其中最核心的便是雕刻。”想要在薄薄的蛋壳上动“刀子”,不是一两天的功夫能完成的。李峥嵘在制作蛋雕的过程中,每刻一刀都如履薄冰,一丝一毫的偏差都会导致无功而返。

  李峥嵘介绍说,雕刻完成后,将蛋液抽取干净,自然阴干,一幅蛋雕作品就大功告成了。如果是有镂空图案的蛋雕作品,还需将蛋里面的一层膜小心地撕下来,否则会影响美观。在蛋壳表面上刻画,一般需要两三天时间,最多一周时间就能完成一件,但雕刻一件镂空作品,最少需要十天。

  李峥嵘的展柜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蛋雕作品,大小、形态、颜色各不相同。除了在鸡蛋、鸭蛋、鸽子蛋、乌龟蛋上雕刻,他还尝试在鸵鸟蛋、鸸鹋蛋上面进行创作。可爱灵动的萌宠、惟妙惟肖的人物、景色秀丽的山水、匠心独具的镂空几何,精妙绝伦,极具观赏性,小小蛋壳上雕出了唯美大世界。

  作品万余

  一作品打破吉尼斯纪录

  自2004年爱上蛋雕后,17年的时间,李峥嵘创作的蛋雕作品已超万余,除了极少数的送给亲朋好友外,绝大部分作品都被各展览馆收藏。

  在李峥嵘的众多作品中,最令他引以为傲的是刻有2180个菱形孔的高邮双黄蛋雕刻杰作,这是他集中7天时间每天耗费6个小时创作完成的。在李峥嵘创作期间,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做了全程跟踪拍摄并制作专辑播放。

  在高邮双黄蛋的蛋壳上刻2000多个孔,不是一次就成功的。“蛋壳表面有弧度,角度很难把握,多次尝试才有手感。”李峥嵘说,失败了很多次后,发现分片雕刻才是在蛋壳上刻孔的捷径。他开始把一个鸭蛋蛋壳表面分成一个个菱形的大区域,每个区域安排10×10的100个刻孔,这样刻的时候就不会受鸭蛋蛋壳本身弧度的影响,而且便于统计蛋孔的数量。

  每天,李峥嵘坐在桌子前数小时身子一动不动,进入忘我的境界,刻到最后一天的时候,他紧张得心都要跳出来了。“2180个蛋孔全部刻完后,才发现手心都是汗。”李峥嵘感言,雕刻成功实属不易,7天的时间里多次想打退堂鼓,央视记者不停打气,他自己也暗自较劲,坚持再坚持才最终完成。该作品打破了吉尼斯的蛋雕纪录,并获首届“东方工艺艺术之都”博览会优秀作品奖,中国江苏“连云港文化旅游博览会”金奖,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北京)优秀作品奖(个人最高奖)等。

  除此以外,李峥嵘作品中稀有的还有鸸鹋蛋蛋雕作品。鸸鹋是澳大利亚特产鸟类之一,鸸鹋蛋本身非常稀少。朋友知道李峥嵘喜爱蛋雕,特意为他从澳大利亚带回四枚鸸鹋蛋。李峥嵘介绍说,鸸鹋蛋壳质地坚硬,雕刻起来难度很大。但鸸鹋蛋壳从外到内却有三层颜色——墨绿、天蓝和白色,在这种蛋壳上进行绘画或者雕刻,形成的工艺品具有天然的美感。

  李峥嵘用他灵巧的双手将珍稀的鸸鹋蛋壳变成了精妙绝伦的艺术品。采访中,李峥嵘向记者展示了他创作的一件鸸鹋蛋雕熏香炉作品,只见蛋壳上是一幅淡墨山水图,画中的云朵、高山、树木用刀简练,显示出了颇深的雕功,整幅画构图生动、浑然天成,看不出丝毫雕刻的痕迹,让人惊叹不已。

  方寸匠心

  传承技艺传播高邮文化

  凭借着精湛的蛋雕技艺,李峥嵘成为了行业内的“名人”。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新网》等众多媒体对李峥嵘蛋雕作过详尽报道,其作品被中国农业展览馆、江苏省现代美术馆、中国鸭文化博物馆收藏。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乡土》制作了专辑《蛋雕奇缘》,2019年中央电视台《乡村大舞台》走进高邮专场现场录制蛋雕技艺。

  看着一枚枚本会被丢弃的蛋壳在自己手上变废为宝、重获新生,李峥嵘充满了成就感。采访中,记者得知,让他痴迷蛋雕的主要原因是他浓郁的家乡情结。“高邮盛产双黄鸭蛋,爱上蛋雕,就是希望以蛋为媒,宣传推广高邮,让更多的人通过蛋雕了解高邮、走进高邮。”李峥嵘感言。

  10多年来,李峥嵘以刀代笔,将世间万物浓缩于薄薄的蛋壳之上,方寸之间雕梁画栋。为了更好地宣传蛋雕、宣传家乡,李峥嵘南征北上,在扬州个园、北京等处开设了“传世特艺坊”工作室,作品受到众多游客追捧。但是不管他身在何处,他创作的主题永远离不开家乡二字。近年来,李峥嵘创作的蛋雕作品多以高邮为主题,融入了高邮地方文化元素的作品更具生命力、富有时代特征,秀美的风景、名胜古迹、古风民情等,家乡的景、家乡的人、家乡的情逐一跃然在一个个蛋壳上,成为高邮对外宣传的文化品牌之一。

  在蛋雕、篆刻等领域有不凡造诣的李峥嵘也收获了很多个人荣誉,成为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高邮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乡土三带人才等。说起这些,李峥嵘谦虚道:“个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高邮政府的支持和人社局等部门的关心与帮助,政府搭台,部门协作,自己才能凭着一技之长,站得高、看得远。”

  谈及未来打算,李峥嵘感言,自己要“修炼”的路还很长,零点几毫米厚的蛋壳,方寸之间,还有万千世界等着他去探索。他说,蛋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然而,当前蛋雕作品的市场还不是很大,社会节奏快,很多人不愿意静下心学习,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爱上蛋雕,一起把蛋雕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让更多人通过蛋雕知晓高邮、熟悉高邮文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特别报道
李峥嵘:在蛋壳上“起舞”的指尖艺术家
广告
高邮报特别报道04李峥嵘:在蛋壳上“起舞”的指尖艺术家 2022-01-21 2 2022年01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