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主题为:“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活动定于9月11日-17日在全国各地集中开展。2021年全国科普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助推全民科学素质全面提升。高邮市住建局结合工作实际,陆续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进一步促进城乡居民防范风险意识,提升灾害预防和应急避险能力。
地震来了怎么办
当地震来临时,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根据自身所处环境选择正确求生手段。
当地震来临时,如果自身位于房屋低层且有充足时间,人员应该迅速撤离到室外的空旷区域,周围不存在二层以上的楼屋或者电线杆等区域最佳。在室外的人员需要迅速卧倒,避免出现摔倒等情况。
自身位于高层的室内人员,切记不要乘坐电梯,不要选择跳楼等危险举动,可就地取材,面前有桌子的直接钻入桌下,双手护住头和脖颈等重要部位,躲到墙角、卫生间等安全区域,等到震感消失再迅速撤离。
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城市中人口集聚地附近,以应对地震灾害为主,兼顾其他灾害事故,用于接纳受灾居民紧急疏散、临时或较长时间避难及生活,确保避难居民安全,避免灾后次生灾害危害,并可供政府组织开展救灾工作的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分类
紧急避难场所:一般用于地震的初发时期,是避震疏散人员集合并转移到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过渡性场所,紧急避难场所一般服务范围在1km2之内,属于居住小区或组团的规模范畴,可与居委会、社区的管理相衔接,便于平时的维护和灾后的使用管理。
固定避难场所:供避难人员较长时间避震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场所。具备应急管理、医疗卫生救护、物资分配、公共服务和短、中、长期住宿等功能,视情况可考虑配置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一般用于地震发生一天以后,是避震疏散场所人员集中生活和救治的稳定场所。
中心避难场所:避震疏散场所规模等级最高,功能较全,具有城市重建的指挥功能,在满足固定避难场所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增加应急指挥和直升机停机坪等综合救援设施的设置要求。
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应急避难场所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独立供电系统、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应急消防措施、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等11种应急避险功能,形成集通讯、电力、物流、人员流动、信息交流等为一体的服务功能。
高邮市应急避难场所总体情况
我市自2007年建成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截至目前,共建成2个中心、3个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占地面积总计为62.7万平方米,有效避难面积共18.2万平方米。2个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分别是高邮市海潮市民广场中心应急避难场所、文体休闲公园中心应急避难场所。3个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分别是蝶园广场、净土寺塔广场及城市客厅应急避难场所。
地震的分类
1.地震按震源深度怎么分类
地震根据震源深浅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千米的中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深源地震。
2.地震按远近怎么分类
地震根据震中距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内的为地方震;震中距超出100千米却又在1000千米以内的为近震;震中距在1000千米以外的为远震。
3.地震按强度怎么分类
地震根据地震强度即震级的不同,可分为六大类:震级<1级的为极微震,1级≤震级<3级的为微震,3级≤震级<5级的为有感地震,5级≤震级<7级的为中强地震,7级≤震级<8级的为大地震,以及震级≥8级的为特大地震。
防雷安全知识
室内如何防雷?
1.立即关闭电视、电脑,注意千万不要使用电视机的室外天线,因为雷电一旦击中电视的天线,雷电就会沿着电缆线传入室内,威胁电器和人身安全。
2.尽可能的关闭各类家用电器,拔掉一切电源插头,以防雷电从电源线入侵,造成火灾或人员触电伤亡。
3.不要触摸或靠近金属水管以及与屋顶相连的上下水管道,不要在电灯下站立。尽量不要使用电话、手机,以防雷电波沿通信信号线入侵,造成危险。
4.关好门窗。打雷时,不要开窗户、不要把头或手伸出窗外。
5.不要在室外参加体育活动,如赛跑、打球、游泳等。
6.不宜使用花洒冲凉。这主要是因为万一建筑物被雷直击时,巨大的雷电流将沿着建筑物的外墙、供水管道流入地下,雷电流有可能沿着水流导致淋浴者遭雷击伤亡。同时也不要去触摸水管、煤气管道等金属管道。
7.不要到室外收取晾晒在铁丝上的衣物。
室外如何防范?
1.最好就近进入避雷装置良好的建筑物内,这是最安全的。千万不要进入庄稼地的小棚房、小草棚,因为在那里避雷雨很容易遭受雷击。
2.要远离高烟囱、铁塔、电线杆等物体,否则是很危险的。
3.打雷下雨时,注意不要打金属骨架雨伞,或者扛举长形物体;不要骑摩托车或者自行车。可以躲进有金属车身的汽车内,一旦汽车被雷击中,金属会将电流导入地下。
4.不要惊慌,不要奔跑,最好双脚并拢,双手抱膝就地蹲下,越低越好。
5.不宜躲在大树底下。强大的雷电流通过大树流入地下向四周扩散时,会在不同的地方产生不同的电压,在两脚之间产生跨步电压。
高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地震局)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