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十三五”
回顾过去五年,龙虬镇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在改革大潮中洗礼,在开放竞争中拼搏,在艰苦创业中奋进,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给“十三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过去五年,龙虬镇勇立时代发展“潮头”,瞄准人民群众“盼头”,凝聚党员干部“劲头”,一步一个脚印,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乡村环境更加美丽,乡风文明不断提升,“强富美高”新龙虬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坚持综合施策 经济发展不断提质
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五年来,累计新签约重大项目39个、新开工项目28个、新竣工项目25个,实现外资到账1450万美元。大力推进“三服务”,落实代办帮办,出台系列惠企政策,全面营造支持实干、鼓励创新、勇于担当的良好氛围。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2020年,建筑业入库税收突破1900万元,创历史新高。农业基础稳健发展,落实粮食生产面积7.2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农田1652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85万亩,创成“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坚持统筹协调 镇村面貌不断改善
系统推进集镇环境提升,完成龙兴安置小区一期建设,实施全程“阳光”操作,317户拆迁户顺利安置。集镇基础设施改造、街景提升、滨河主题公园等一批民生工程顺利建成。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整治“马路市场”,建设公共“晾晒场”。持续完善乡村配套,建成5个省级美丽乡村。实施危桥改造27座,推进农村道路提档升级。扎实推进先导区建设,按照“一村一品、一路一景”的思路,实施澄营线改造提升,统一沿线养殖用房,打造龙虬合作社部落,打造“五彩”乡村旅游循环线。
坚持普惠共享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持续将财政支出近7成投向民生领域,切实把改革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幸福指数。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龙腾、龙潭、强民3个扬州市级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摘帽,450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实现整体脱贫。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镇内三所中小学全部创成“江苏省现代化学校”。健康龙虬成果显著,2016年荣获扬州市改厕示范镇,2020年度“入院入室”农村改厕成果得到省市领导肯定,龙虬卫生院创成“全国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文化文明交相辉映,成功举办第六届文化艺术节暨第九届农民运动会,新时代实践所(站)实现全覆盖。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常态下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获评扬州市食品安全示范乡镇。
坚持从严从实 基层建设不断加强
推进基层党组织阵地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11个村和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探索“党组织+农户+基地+公司”党建工作模式,走出一条“党建引领、科技助力、产业转型”的发展新路子。完成新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持续推进年轻干部“雁阵培养计划”。力戒形式主义,整治“牌子乱象”,基层负担进一步减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成市委第三轮巡察和市委乡村振兴专项巡察整改,创新开展村级经济合同专项审查行动。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龙虬先锋”、“龙虬讲堂”、“三好宣讲队”等载体平台作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
开启“十四五”
“十四五”时期,是龙虬镇乘势而上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在“十四五”发展的新征程上,龙虬镇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围绕“五区三园一路多点”的思路,抢抓机遇、凝心聚力,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具有龙虬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
矢志不渝推动产业发展,加快转型提升
以项目建设筑牢发展根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立足环保产业园发展定位,紧扣环保材料、环保装备、铝材料及汽车零部件3个重点板块,持续加大项目招引,力促园区科学发展。把准先导区产业兴旺根本要求,加快推进食品产业园规划与建设,围绕本地农产品优势资源,招引和落地一批含税农业项目。依托龙虬庄文化资源,强化文旅招商,打造集古遗址公园、农耕文化体验、地方非遗文化展示等为一体的“江淮名庄”,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以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效。保持招商定力、抬高招商门槛,抓实研发投入、环境友好等关键指标,严把项目关口,提升项目质量和水平。实施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专项计划,建设环保产业园专业化安全、环保监测平台,筑牢美丽龙虬生态基底。支持企业主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加大研发投入,积极争创高新技术企业,全力支持建筑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开拓外埠市场,实行项目科学管理,争创更多省优、国优工程。以营商环境增强发展动能。做优环保产业园科创服务中心功能配套,用好代办帮办专班队伍,强势推进在手在建项目,快促落地、形成增量。关注“本土企业”发展需求,最大限度集成政策,帮助企业“减负松绑”,冲破发展瓶颈。
一着不让推进乡村振兴,形成示范样板
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坚持精细、绿色和融合发展的方向,进一步优化结构,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依托龙虬庄稻作文化,打造“龙虬庄大米”品牌,继续放大罗氏沼虾“品牌效应”。进一步深化融合,充分发挥高邮虾产业园、食品产业园“双园”驱动效应,促进乡村旅游、精深加工、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自然融合。进一步建强主体,持续推进“五方结对”工作,积极引导资本、人才、技术下乡,不断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全程参与、全面受益。塑造乡村环境新风貌。坚持“把握线、突破点、建设链、形成圈”的思路,围绕乡村旅游循环线,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绿美乡村。加快交通路网互联互通,持续推进农村公路(桥梁)提档升级工程。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生态河道建设,系统推进农村改厕、垃圾处理、生产用房、农村污水治理,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增绿扩容”工程,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域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实施公共空间治理、“以河养河”、镇村环境管护一体化等创新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农村“颜值”水平。搭建农民致富新平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更大力度推进富民强村帮促工作。加快现代职业农民培育,做好供销社“二次创业”,提升“金融超市”“农技超市”服务实在度,大力开展创业富民行动,打造“创赢龙虬”创业品牌。加快龙发安置小区和龙兴安置小区二期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周边功能配套,积极探索“1+1+1”三方协同管理体系,打造现代化农民集中安置区示范项目。加快推进龙虬和张轩颐养之家、龙虬幼儿园等民生项目,持续巩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成果,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久久为功强化乡村治理,共享和谐文明
善作善为提升治理成效。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产业党组织+个体党员+普通群众”模式,推动党建“四个全覆盖”。拓展政务服务中心为民功能,提升龙虬社区实体化运作能力,构建“1+N”便民服务网络。深化平安龙虬建设,开展“八五”普法,推进信访积案化解。推动“三整合”,“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落细落小落实,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打造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常态长效建设文明乡村。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集镇邻里中心、家宴点、农民篮球场等工程项目,持续提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丰富幸福会堂、农家书屋等功能,建好用好电子宣传栏。深入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加大文明城市建设常态长效管理力度。抓实抓细防范重大风险。深化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防范。抓好疫情防控,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应急能力建设。加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监管,把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对经济发展、意识形态、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存在的风险点,拉网排查、摸清底数,增强防范意识、完善管控机制,确保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