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局、消协接到多起老年人消费投诉举报,集中反应一些不法商家通过会销、讲座、议诊、上门推销等形式,从事虚假宣传活动,忽悠、欺骗老年人购买商品和服务,给老年人的心理、身体和经济造成较大损失。为保护老年人的消费权益,提高老年人的防范识别意识,我局、消协特列出“十大消费陷阱”,提醒老年人谨防上当受骗。
一、会销讲座不购物。一些不法商家打着养生讲座、摸奖中奖等旗号忽悠老年人,在商品展销时,对老年人以赠送鸡蛋、面条、酱油或中奖等形式,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老年人不要随意在讲座、展销会上购买商品或保健用品。
二、有病切记乱投医。老年人有病要去正规医院就诊,保健养生也应到正规医院和机构去咨询,切不可有病乱投医,更不能轻信来路不明的网络医生。
三、免费承诺别轻信。老年人面对不法商家承诺的免费赠送、半价促销等要经得住诱惑,不贪图小便宜。
四、虚假广告要辨别。近年来,保健食品、医疗、药品广告日益成为虚假广告的“重灾区”。老年人在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媒体接触广告时,要提高辨别意识。
五、专家忽悠不上当。老年人因有病在身,他们特别渴望专家、医生的指导,对他们的医嘱也深信不疑。但是,要特别防范所谓的“专家”趁机向老年人推销高额保健品。
六、无效退款难实现。一些不良商家为了推销保健品或药品,违反《广告法》,承诺保证疗效,无效退款。对此,老年人不要相信。
七、“政策补贴”不可信。某些不法商家冒充国家卫生部的电话向家境贫寒又久病缠身的老年人直接打电话,慌称能为他们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政策补贴”和药费补助,进行欺骗误导。老年人不要为了获得所谓“政策补贴”而上当受骗。
八、保健品药品要区分。保健品对治疗某些疾病有一定辅助作用,但不能代替治疗药物。《广告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广告应当显著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老年人要注意区分。
九、上门维修找对人。老年人家中电器坏了需要维修时,要向正规家电企业咨询和报修,切忌网上乱搜索,防止遇到冒牌维修。
十、面对诱惑防风险。高收益伴随高风险,面对金融商家高利率诱惑,老年人要擦亮眼睛,不受诱惑。切记“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高邮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高邮市消费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