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秋华
《解放日报》副刊在2018年10、11月期间连载了解玺璋先生撰写的《张恨水传》。读后深感张恨水先生确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甚至无与伦比!
很久以来,人们总以为张恨水先生是一位专写哀情小说的作家,属鸳鸯蝴蝶派。其实这种认识是很偏面的,极为肤浅。事实上,张恨水先生首先是一个报人,一个新闻工作者。他在1918年至1948年的三十余年间,一直在多家报社做记者、编辑、总编辑;而且他还是中国作家中自己出钱办报纸的第一人。特别是,在清末民初,报纸上副刊尚处于萌芽状态,并不多见,直到张恨水办副刊,通过连载自己写的小说吸引读者,从而增大报纸的发行量,副刊才成为了报纸的一大支柱。而他的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也借助副刊轰动一时,可谓两者相得益彰。从此也就开启了张恨水的报人、小说家两栖职业生涯。
著名作家解玺璋先生也是个报人,他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此后一直供职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在《北京晚报》副刊、《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任编辑多年,其经历和张恨水先生有诸多相似。他怀着对张恨水先生的敬佩之情,不辞辛劳,到处查证,花了四年的时间写就了《张恨水传》,并在《解放日报》副刊上连载了近一个半月。
张恨水先生作为报刊办副刊的“鼻祖”,几年后,被后来的报人立传,并连载在当今大报的副刊上,他生前是万万想不到的。代代报人们的情意、良知和责任心,让人们非常感动!
张恨水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不仅文才好、文德好,而且人品高尚,他无愧为中国的脊梁、骄傲和榜样!
就文才而言,张先生是真正的著作等身。他一生写了三千多万字的作品,其中,中长篇小说就有一百二十多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春明外史》在《世界晚报》副刊《夜光》上,从报纸创刊之日到1929年1月24日,连载了五十七个月;小说《金粉世家》在《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上,从1927年至1932年连载了五年零四个月;1934年,《啼笑因缘》在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连载了近一年……而且,这些连载小说,在时间上并不首尾衔接,常常是交叉、重叠的;甚至还有过六、七部长篇小说同时在各家报刊上连载的情形。除了写小说,他每日还必须写新闻稿及其他小文章,这样加起来,每天都要写上数千字,而且从不间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样的高产作家,至今应该无出其右!
张先生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还深受上至鸿儒、下至白丁的喜爱。每天下午两、三点钟,报馆门前就有读者排队等着购买新报,以先睹为快。《啼笑因缘》等小说还被争相搬上影幕和舞台……
张恨水先生不但有文才,而且还有文德。在写作过程中,他以真善美为目标,奉行温柔敦厚的文学创作原则。他认为写作不能不讲“诗人敦厚之旨”,要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美学原则。他还自我检讨了《春明外史》的失误,从而在此后的《啼笑因缘》《金粉世家》中就明显少了讥讽,多了宽容。
在故事情节和人物经历的布局设计上,他是以对社会的影响为考量的。中国的女人们历来喜欢看悲剧的情节和喜剧的结尾。张恨水并不迎合这种心态,而是诠释、演绎了“啼笑皆有因缘”的道理,从而通过作品教人向上、向善。例如对《啼笑因缘》中女主沈凤喜结局的处置上,人们总希望看到她悔改醒悟,能与樊家树重归于好。对此,张恨水说:“至于凤喜,自以把她写死了干净;然而她不过是一个绝顶聪明而又意志薄弱的女子,何必置之死地而后快!可是要把她写得和樊家树坠欢重拾,我作书的又未免‘教人以偷’了。总之,她有了这样的打击,疯魔是免不了的。”这一番话充分显示了张恨水的善良和社会责任性,他的创作是有道德标准的。
在人品方面,张恨水先生是极其高尚的。他17岁突然丧父、辍学,生活瞬间坠落低谷,前途迷茫。但他没有抱怨,没有放弃追求,而是刚毅地选择了忍受和担当。小小年纪,他就能把苦和痛深埋在心底;在饥寒交迫、贫病交加中四处闯荡、寻觅生机。他始终不忘在父亲临终时所作的承诺,毅然扛起了养家的重担。1919年,刚到北京,月工资才五六十元,他就把一半寄回家;1923年,工资有了一、二百元,他立刻就把母亲、弟妹安排到芜湖好友家;随着收入渐长,1925年,他把全家十四口人全部接到北京供养。他的一生,用一支笔,辛勤耕耘养活着一大家人。这种孝道、亲情、担当是罕见的,值得世人敬仰和学习!
对待友人恩人,张先生的为人处世也是值得称道的。1929年,他应邀赴沪拿到了八千元钱的稿酬,其中四千元是卖掉《春明外史》版税的钱,还有四千元是四部小说预支的定金。卖文十几年,张恨水第一次见过这么多钱,他意识到自己走出了困境。就在这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老朋友郝耕仁——那个长他十岁,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邀他一同出游散心的人;那个自己尚靠朋友接济,一天只能喝一顿粥的时候,还带着他一起喝粥、去图书馆看书、谈诗论文,极其乐观豁达,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人;那个在他四处流浪、一筹莫展时,指点他出路,并把自己《皖江日报》总编辑的机会让给他,领他入行的人……他立即把这个已有十一年未相聚的恩人郝耕仁叫到上海,又是给钱,又是同逛西湖,以至共商未来。张恨水不忘旧情、知恩图报的人格境界,令人折服!
在张恨水先生的祖籍安徽潜山建有纪念馆,内设铜铸像,但前往的人毕竟不多。《张恨水传》让广大读者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张恨水先生的精彩人生和君子品行,宛如见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又一座丰碑,深受教育和鼓舞!意义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