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市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和区位、交通、资源等自身优势,以及良好的工业基础,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着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
工业总量迅猛扩充
主体地位明显提升
经过几十年的耕耘,我市工业企业数量倍增,各项主要工业指标总量不断扩张。2018年,全市工业企业突破6000家,增至6034家(统计部门经济普查的数据),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实现754亿元,增幅24%,工业入库税收实现32.4亿元, 增幅30.6%,增幅均位列扬州7县(市、区)第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11.8%,规上工业总产值1127亿元,增幅19.3%,增幅均位列扬州7县(市、区)第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3家,总数位列扬州7县(市、区)第2。
2
项目建设量质并举
发展后劲明显提升
我市工业重大项目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辉煌成就。2018年,全市工业投资达304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工业技改投资达187亿元,增幅18%,制造业投资占比75.2%,在扬州各县市区中名列第一。重大项目建设方面,新开工扬州市级工业重大项目7个,高邮市级工业重大项目30个,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30个以上。
3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转型成效明显提升
我市工业经济经过多年的调整优化,形成了机械装备、电线电缆、照明灯具、纺织服装和新能源、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零配件“4+4”产业体系。卸甲镇是江苏省电动工具出口基地,全球最大的台式电动工具生产基地。汤庄镇被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授予“中国液压机械产业集群镇”,车逻镇被省机械行业联合会授予“江苏省五金机械制造名镇”称号。高邮是“国家火炬计划特种电缆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特种电缆科技产业基地”,具有技术领先优势,是全国拥有500KV超高压生产线的三大基地之一。高邮是“中国路灯制造基地”、“国家级火炬扬州高邮智慧照明特色产业基地”、“江苏省优质道路照明灯具生产示范区”。高邮是“中国羽绒服装制造名城”,纺织服装产业现有生产加工企业350多家,年加工各类服装超过1亿件。同时,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快集聚,光伏产业已形成了从多晶硅提纯、铸锭、切片、电池组件到电站安装工程的全产业链条;生物健康、汽车及零配件产业项目也在加快集聚。
4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
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0家、国家专精特新企业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4家、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江苏省创新示范企业1家、江苏省“自主工业品牌五十强”1家、全国工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4家、扬州市创新型(试点)企业159家、扬州市“专精特新”示范(培育)企业197家、省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项目167个、省优秀新产品14个、140个新技术新产品入选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至2018年末,全市省级、市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已超过228家。其中省级42家(含2家建筑企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1家。技术中心建设与企业技术升级相结合,85%的企业技术中心与各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中心,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启动资金,院所为企业开发新产品、传递科技信息、解决技术难题、培养人才。
5
空间布局合理配置
规模集聚明显提升
我市工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经过两轮行政区划调整,我市32个乡镇合并为现在的13个乡镇(园区),工业集中区由2005年的22个集中区调整为现在的13个集中区,布局逐步集中,结构趋于合理。同时将工业集中区整合归并为重点发展型、特色发展型、优化发展型和控制发展型四类,实行分类打造。以开发区、高新区、城南新区带动,形成了菱塘电线电缆、高新区照明灯具、卸甲电动工具、汤庄液压环保机械、三垛消防器材等一批产业集聚效应显著的特色园区。到2018年,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超过2000家,其中规上企业入园率超过70%,规上企业开票销售和入库税收占比均超过80%。工业集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