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数学教学活动其实就是数学思维活动。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重要,小学数学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用准确的、完整的、简练的、条理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数学中的概念、性质、计算法则等,从而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一、创设氛围,学会阅读,感悟数学语言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说”的氛围,创设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给学生自由、轻松的空间,为语言表达奠定基础。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课堂上,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其次是学会数学阅读。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勤思多想。
二、潜移默化,引导表达,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因此,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述概念,清楚地说出计算方法,准确地分析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并能有条理地阐明解题思路。通过正确、清晰地语言表达,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1.准确表述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是用数学语言概括而成的各种定义、公式、法则和性质。在概念教学中引导说的训练,可以将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对概念的概括和表述要科学、准确,要求学生抓住概念的关键词句说出概念的本质,让学生明白数学概念的规范性和严密性,不要随意增减字词。如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通常学生表述的语言会是不准确、不完整的,要么只说“乘相同的数”或只说“除以相同的数”,要么会丢了“0除外”这一关键的词,这时教师就要在学生不全面的表达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引导归纳,把随意的语言引到严谨的数学语言上,逐渐形成规范的数学概念,再让学生准确进行表述。
2.规范表达计算算理
计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是否听得懂算理,主要是看他能否清楚地表达出来。因此我们不但要求学生会算,还要让学生会说。让学生说算理、说运算顺序、介绍自己的多种算法以及优化的理由。在表述过程中,老师才能接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3.清晰表达解题思路
交流也是一种促进语言表达的方式。在数学课堂上,设计一些适度的数学问题,如应用题教学,观察图画,从图上找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或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积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语言。在反馈交流中,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汇报交流,在交流中迸发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归纳,在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重视操作,发展思维,强化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