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本报头版头条刊发的《“残联同志真的辛苦了!”——一封匿名上访求助信牵出残联暖心帮扶故事》一文,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市残联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为民情怀不仅得到了市委主要负责人的肯定,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日前,记者深入到市残疾人之家、康复中心、托养中心、部分扶残助残企业,走到残疾人身边,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我市残联工作背后的故事。
“残疾人的期盼,就是我们的使命;残疾人的点赞,就是我们的动力;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承诺,掷地有声;行动,坚强有力。高邮有近5万名残疾人,他们的生存状况,关系到5万个家庭的福祉。近年来,“代表、管理、服务”残疾人群体的市残联系统,从解决残疾人面临的各项困难入手,综合施策,力争让广大残疾人重燃生活的新希望,和健全人一道并肩同行在全面小康路上。
残疾人奔小康,就业创业是途径一份工作成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开启幸福生活的“入场劵”
初春的午后,33岁的赵明月坐在车间办公桌前忙着工作。两年前,从未参加过工作的她整天呆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心灵自闭忧郁;两年后,她成为扬州华盟电子有限公司的一名质检员,坐在宽敞明亮的操作台前,谈笑间神采飞扬,从一个家庭收入的“消耗者”变成“增加者”,这一改变,源于一份工作。
就业创业是广大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出路,工作成为一个个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入场劵”。家住银河湾小区的肢体二级残疾人胡素良年后刚刚升职加薪,他激动地告诉记者,在市残联的帮助下,他进入现在的公司工作,如今在公司和正常员工一样,享受同等福利待遇和晋升机会。
轻度残疾人走上岗位相对简单,重度残疾人如何融入社会?“残疾人之家”解决了这一问题。2017年,全市21个“残疾人之家”全部建成,实现了乡镇(园区)全覆盖。位于开发区的馨邮残疾人之家,是我市成立的第一个“残疾人之家”。走进其中,记者发现,这里既是一个工作场所,更像一个温馨的家。残疾人在这里,可以进行辅助就业,参与康复训练,还可以享受日间照料。“‘残疾人之家’给了我们一处容身之所,让我们有事做、有钱挣,日子过得不恐慌。”54岁的肢体残疾人张毫香感慨地说。
一直以来,市残联通过举办招聘会、企业家座谈会、残疾人技能培训班等形式,千方百计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目前,全市已有近3000名残疾人通过集中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就业、辅助性就业等多种就业形态实现就业。
就业开启残疾人家庭幸福生活,创业更让一部分有能力的残疾人走向致富之路,过上小康生活。肢体残疾的周莉是临泽镇双马村农村淘宝服务站负责人,她每天忙着在网上帮乡亲们购物卖特产;拄着双拐的赵忠明创办了圆梦教学,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教育梦;坐在轮椅上的潘立根创办了物流公司,实现年营业额超400万元……
每一个残疾人的创业成功背后都离不开政府扶持和残联的帮助。据了解,我市专门出台了残疾人自主创业奖励办法。去年,市残联在贷款贴息、项目扶持等传统帮扶创业基础上,创建了“互联网+残疾人之家”创业新模式,一年时间,成功帮助36名残疾人成为电商从业者。
残疾人奔小康,政策保障是基础康复训练、教育扶持让残疾人在社会上更有尊严地立足
今年14岁的媛媛(化名)是个漂亮女孩,身患自闭症的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教室内,她正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训练语言。去年夏季的一天,正在康复训练的她终于叫了一声“妈妈”,让一旁的母亲张女士嚎啕大哭。这声“妈妈”,张女士等了10多年,盼了10多年。这声“妈妈”也凝聚着康复中心的康复师们10年来的辛勤付出和汗水。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发育障碍儿童的康复是长效脱贫、回归社会的保障。位于市残联办公大楼一旁的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承担着全市0岁至6岁以及部分7岁至14岁发育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工作。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已收训视力、孤独症、脑瘫、智障以及听力语言障碍儿童上万人次,每年康复有效率达9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在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上学的孩子们无需缴纳任何费用,不仅午餐免费,乡镇的儿童及其家长还可享受来回车费补贴等待遇。
发育障碍儿童康复有去处,成年残疾人康复也有属于他们的“家”。除了21家“残疾人之家”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外,残疾人辅具服务中心、残疾人托养中心也托起了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康复的一片“天空”。“我们在这里康复训练、看书、工疗,这里就是我们的家。”长期在托养中心托养的残疾人赵小明(化名)高兴地说道。
对于残疾人来说,康复是生命的重塑,教育是促进他们平等参与共享的起点。从2008年起,市残联每年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学生进行资助。10年来,已发放助学金200余万元,资助残疾学生1100余人次。在市某事业单位工作的肢体三级残疾人小伟(化名)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残联当初的帮助,我不可能上大学,更不可能找到现在的工作,是残联让我残缺的人生不再遗憾。”
康复训练、教育扶持以及各种基本生活、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应享尽享”,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康复中心、辅具服务中心、残疾人托养中心、文体艺展能中心等服务阵地,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让残疾人康复训练有序开展、基本生活无忧、人生充满希望……据市残联副理事长吉平介绍,近年来,我市各项民生实事和保障措施让残疾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增强,从而更加平等、有尊严地在社会上立足。
残疾人奔小康,扶贫扶志是关键
精准帮扶让贫困残疾人重燃生活希望小康路上满怀信心
在市残联办公室橱窗内,有一本厚厚的帮扶计划表,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个乡镇(园区)最贫困残疾人家庭帮扶情况和每一户最贫困残疾人家庭帮扶方案表,每一户的方案表具体到每一个残疾人及家庭的基本情况、相关需求、具体帮扶计划措施以及帮扶责任部室、负责人等。
这本帮扶计划表的形成,背后凝聚着市残联上到理事长、下到乡镇专职委员的每一位残联工作者的辛勤汗水。为了不出现“需要轮椅,送去拐杖;需要电视机,送去电饭煲”的盲目扶贫现象,2017年夏季,以理事长朱杏玲为首的全市城乡近50名残联工作者冒着高温,先后多次深入到贫困残疾人家中,历时2个多月,全面掌握了全市194户最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基本数据。市残联逐一为每户贫困残疾人家庭配齐基本家电,为有需求的残困家庭上门评估,发放辅助器具,进行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等,让他们生活更便利。
在最贫困残疾人家庭中,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处境更难。市残联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为免费给药的精神残疾人取消起付线和挂号费,并组织评残专家主动为有意愿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上门评残服务,核发残疾证,让符合条件的持证精神障碍患者及时享受到相应的惠残救助政策。
精准帮扶扶贫更扶志。临泽镇临泽社区最贫困户陈年(化名)和母亲均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生活曾十分困难。如今,免费服药的母子二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陈年进入镇“残疾人之家”上班,做事细心、能计会算的他还被重用担任小组长,负责记录每个工友的工作量。 “有工作、能挣钱,我与老妈妈身体渐好,日子更有奔头了!”陈年感慨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市残联理事长朱杏玲表示,让残疾人家庭在小康路上不掉队,残联部门责无旁贷。今年,市残联在做好第一轮最贫困残疾人家庭精准帮扶的基础上,全力做好192户第二轮最贫困残疾人家庭精准帮扶工作,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