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市国土局以提高土地供给质量和效益为主线,坚持将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国土资源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突破,全力当好主动服务的“店小二”。
集聚资源 保障发展用地
优化要素配置。明确科所(分局)超前介入项目建设,主动对接城镇发展方向、重大产业项目和重要基础设施项目,顺利获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完成通扬线航道高邮段“五改三”项目基本农田补划,省道333高邮东段改扩建工程用地报件报自然资源部待批。向上争取用地计划4570亩,办理工业项目用地2029.95亩,29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实现应保尽保。创新节地制度。研究制定《坚持“亩产论英雄”推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办法》,着力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结合土地例行督察发现问题,强势推进闲置低效用地再开发,集中清理闲置、低效产业用地1753.23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480亩,通过转让出租、腾笼换鸟等方式,保障了一大批项目用地需求。
创新机制 增强发展后劲
针对全市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用地空间不足等问题,切实转变“用地靠分配”的惯性思维,出台《关于加强全市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工作的意见》和《市域指标调剂指南》,建立了“补偿+奖励”、“统筹+调剂”的占补平衡机制,全市所有项目用地指标全部实行有偿使用。通过落实激励机制,全市申报实施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项目196个、8181.55亩,计划新增耕地8167.11亩,同比增长181%。
优化环节 加快报批速度
抓住勘测定界、征地预审、“两公告一登记”等重要节点,建立了项目用地快速报批机制。一是破解历史遗留矛盾。研究出台《高邮市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实施方案》,积极探索解决被征地农民名单产生难等历史遗留问题,先后落实进保人员1223人,稳步推进“刚性进保”,保障项目顺利落地。二是提前介入批次组卷。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对接,及时掌握报批信息,提前20天左右通知乡镇国土资源所(分局)准备项目组卷材料,明确报件截止期限,大大缩短了用地批次的组卷时间。三是全程跟踪项目报批。变为征地报批科室串联审查为接件即审,安排专人负责征地报批材料审查,并对报件审批的重点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补正,确保在最短时间内获得省政府批文。全年上报获批建设用地报件45件、6851.2亩。
“三联”服务 提高办证效率
一是部门联办,集成服务。在推行与房产、税务等部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基础上,及时启动新一轮部门联办服务“扩面”,升级不动产登记平台并对接水电气供应和广电业务系统,“一窗受理、集成服务”链条延伸到7个部门公司,极大方便了办事群众。二是政银“联姻”,一站办结。积极探索“政银合作”新模式,先后与公积金分中心及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南京银行、射阳农商行、兴福村镇银行等7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用地企业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只需在银行便民服务点提交材料,通过线上审核、网上审批,就能现场领证,做到了一次见面、一窗办结。三是上下联动,全城通办。多点探索“就近能办、少跑快办”的创新路径,出台《不动产登记同城通办实施方案》,打破地域限制,除涉税不动产转移登记外,办事群众灵活选择登记网点,就近办理登记事项、领取登记证书。全面完成土地、房产存量档案扫描和数据整合,建立全市不动产登记信息数据库,向社会提供网上预约、网上查询、自助缴费等便民服务,常规不动产登记压减为3个工作日办结。
本版文字 胡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