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古往今来,凡是事业的伟大进步,都是率先打破思想的藩篱。国有企业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应主动将解放思想与实际发展相结合,进一步解决新形势下的发展难点,加快推进市场化进程,努力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市场主体。
1、破机制,建立市场化管理模式。国有企业以市场化为导向,必须建立健全与市场体系相适应、区别于行政化思维的企业管理模式。一是完善内部管理。探索建立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突破过去的粗放式行政管理,充分发挥业绩考核的导向作用;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各个环节,依法明确党委会、董事会及经理层的职权;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在招标采购、财务审计、人事考核等关键领域出台专项内控制度,用制度规范行为,用流程把控结果。二是加强内部监督。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牢牢落实“一岗双责”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内部的专业监督,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推动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合法合规,以达到排隐患、强管理、增效益的管理实效。
2、拓规模,推动国有资本市场化运营。在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应积极引入战略管理、资本运营、资源整合等市场化理念,不断促进效益最大化。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市场规则,坚持做强做优主营产业的同时,加强投入运营生态环境、新兴能源、现代服务等国家扶持力度大、具有稳定效益的经营性产业,对于不具备竞争优势的行业领域,主动有序退出,优化产业布局。同时,解放思想,放眼长远,提高直接融资能力,扩大经营性现金流,实现国有资本充分流动和保值增值。二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积极抓住市委、市政府支持国有企业发展的机遇,在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前提下,加强与央企、国企及大型民企的合作,充分开发本地市场产业资源,并且主动“走出去”发展,到市外甚至省外承建项目、投资产业、占领市场,打破地域限制,拓展发展空间。
3、转思想,培育市场化发展的“文化土壤”。文化是土壤,产业是果实。推动国有企业发展应首先将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市场化进程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一是培养担当实干的责任意识。随着市场化运行的不断深入,瞻前顾后、裹足不前的畏难思想往往会不同程度存在。国有企业应积极破除畏难等靠思想,营造“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文化氛围,培养企业发展的“实干家”与“促进派”,努力寻求冲破阻碍、摆脱束缚的有效方法,用发展的实绩检验解放思想的成果。二是树立坚守底线的风险意识。解放思想、容错纠错并不是意味着毫无顾忌地胡乱作为。企业的市场化运行,一方面应该营造包容开放的发展观念,甩开膀子,大胆尝试;另一方面也应该保持清醒头脑,坚守底线,不越红线,充分调研论证市场化运行的举措,将各种可能的因素想深想细、虑周虑全,做到有备无患。
毋庸置疑,推动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仍须不断解放思想,把握机遇,敢于亮剑,打破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固有模式及路径依赖,努力成为“做大做优做强”新征程的践行者,从而实现高目标、高层次、高水平的快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