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生,江苏高邮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全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
2017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6家单位联合推选当代教育名家,陈桂生榜上有名。他说,没什么好骄傲的,做学问不为自己,不为别人,只为专业本身。
24日,记者前往华东师范大学,有幸与陈桂生教授近距离交流。85岁的他头发花白,精神矍铄,人很随和,说话带着浓浓的乡音,很快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教育是最平常的事,教育应该从基础教育开始。”与记者的开场白,陈桂生教授没有大谈自己为教育理论作出的贡献,而是怀着深深的感情回忆起自己小时侯在家乡的难忘岁月。
“我祖居高邮城北门外左家巷,由于家境贫寒,14岁才进入崇德义务学堂读书。”陈桂生说,在高邮崇德义务学堂,他遇到了第一位恩师——谢乃江先生。“谢先生教学非常有见识,他非常注重基础教学,特别是古文教学,他总能深入浅出,风趣幽默。”
“我有幸在学习的基础阶段就得到了谢先生的谆谆教诲,使我未走弯路。”1949年,品学兼优的陈桂生考入高邮县中学,“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组织同学写墙报。当时我们的校长是林善芝,他也是对我精心培养。”1952年毕业时,林校长想留陈桂生当老师。但由于情况特殊,解放初期国家需要人才,那届毕业的学生必须服从组织安排。因此,陈桂生跟其他16位同学一起到淮安师范读书,在校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那年,组织上动员陈桂生报考大学,陈桂生匆匆忙忙仅复习了半个月,便以高出录取分数线56分的成绩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录取。
在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位恩师——教育学老师萧承慎先生。“每当我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向先生请教,先生必作认真详尽的函复,真可谓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令我感动不已。萧先生不仅对我后来的学习进步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对我近五十年的教学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桂生说。
1959年,陈桂生毕业后留校执教教育学,1990年获得教授职称,指导硕士研究生,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他主要从事教育基本原理方向的研究,以擅长精密的逻辑思维和对教育细致的审视著称,著述颇丰,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学派的教育科学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迄今,他发表了学术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30余部。在众多的著作中,《教育原理》《普通教育学纲要》算得上是他的代表作。其中,《教育原理》一书先后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86-1993)著作类一等奖(1994年)、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6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8年),被视为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必备的学习材料。
“世界上最难得的是寻常的东西。认识到寻常的东西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如今人们都在忙着追求标新立异,忙着显示与众不同。”陈桂生说,“现代教育不知道什么时侯变成了老师不知道怎么教,说学生们个个都有个性,难管难教,其实现代个性是个复数的概念。”
陈桂生认为,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其内涵会随着时代、社会文化的变迁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为从古代到近代教育价值追求的变化。自古以来的教育都以使人(首先是未成年人)形成善良的人格为价值追求。近代教育概念内涵的更新,集中表现为在培养善良的道德人格的同时,以形成个人能力多方向发展的独立人格为价值追求。通常以“人的各种能力协调发展”或“个性全面发展”为其标志性口号。但现代个性是个复数的概念,不限于单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特征,而是泛指所有个人的各种个性,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人秉性、人格的差异。
陈桂生的观点清晰又真实,在教书育人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他对学习结果与行为结果的考核重于学习过程的控制。他还十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他满怀喜悦地告诉记者,他所带的研究生,至今还没有一个跳槽改行的。其中范国睿、黄向阳等成为了当代教育界的名家。
陈桂生坦言,虽然这些年来很少回家乡,但是不能改变与家乡的血脉相连,他想在有生之年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听说家乡推出“好事成双在高邮”IP文创时,陈桂生特别兴奋:“高邮市委市政府领导有这样的智慧,一定能把高邮建设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