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上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民生“一号文件”落实情况的汇报,24日上午,又对民生“一号文件”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题询问。 13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1名市人大代表直言不讳,开门见山,围绕民生幸福工程实施中的热点积极发问,市人社局、教育局、物价局、交通局、公安局、民政局、卫计委、残联、城建局、文广新局、农机局、市监局等12个责任部门单位负责人现场应询,坦诚回应民生关切。
关注热点:企业技术人才短缺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共引进各类人才3766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531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102人,职业技能培训3984人,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企业仍然反映缺少人才,缺少技术工人。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端武斌:“请问市人社局,如何帮助企业缓解技术人才不足的矛盾?”
市人社局局长高健:“部分企业反映缺少技术人才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一是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二是企业转型升级对技术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三是部分企业在引人用人上缺少长远规划,平时不注重技术人才积累,薪酬待遇不高。对此,我们将采取四项措施:一是做好宣传,强化企业市场化引才意识;二是提前服务,摸清企业对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三是错位招引,帮助企业引进适用的急需人才;四是向上争取,在人才资金、政策上向我市企业倾斜。总之,通过加快整合人才资源,不断创新人才政策,积极带领企业外出招引各类人才,不断满足企业技术人才需求。”
关注热点:实施校车安全工程
2016年初,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有代表提出“尽快实施校车安全工程,解决学生上下学接送问题的建议”,被市人大常委会列为重点建议予以督办。今年8月市政府出台《高邮市校车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秋季开学,已在三垛、甘垛、周山三个镇开展校车试点运行。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金晓云:“请问市教育局,目前试点运行情况如何?下一步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校车安全工程有什么具体举措?”
市教育局局长陆鹏海:“今年9月1日,市校车服务有限公司在三垛、甘垛、周山三镇正式开展校车试点运行,共投入高标准小学生专用校车17辆和幼儿专用校车8辆,开通17条线路,接送近500名中小学生和幼儿上下学。群众反响较好,期盼增加投放力度。明年计划在临泽、界首、汤庄等三个乡镇继续试点,到2019年实现校车全市覆盖。”
关注热点:“菜篮子”工程
民生“一号文件”提出“平价商店平价蔬菜品种销售每天不少于15个,价格低于市场平均价格15%以上;粮、油、肉、蛋销售每天各有1个平价品种,价格低于市场同品种规格平均价格5%以上。对平价商店低价销售、让利于民的部分给予补贴150万元”。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高日平:“请问市物价局,我市目前有多少个平价商店,对平价商店的认定、监管和补贴是如何实施的?”
市物价局局长姜永顺:“目前,我市共有9家平价商店,分别是巧妹子怡家天下平价直销店、苏果超市瑞和、北海购物广场直销区、珠湖生态农产品销售屏淮路店、隆康猪肉王庄平价直销店、四季飘香农产品销售新华园店、东湖生态农产品销售通湖路店、惠民教育服务公司(平价配送中心)、万得福超市。我们主要采用‘周巡查、月考核、季评比’、重要节假日的市场监管、平价商店相互观摩活动来实行监管。上半年,我局投入20多万元建立平价商店网络监管服务平台,实现平价数据审核,年底,将对平价商店低价销售、让利于民的部分,通过一折通、银行卡支付。”
关注热点:交通设施建设
民生“一号文件”确定了16项交通设施建设项目,对照实施进展情况,尚有4个项目未达序时,主要集中在道路改扩建方面。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方俊:“请问市交通局,是什么原因导致道路改扩建项目未达序时?下一步如何加快推进?
市交通局局长张德宏:“目前,X204南延(卸甲段)、X301西延(界首段)、X352(郭送线)、X252(菱仪线)等4个路段的改扩建工作未达序时进度。其原因:1、由于高新区正在做多规合一规划,X352(郭送线)部分线型与规划不一致,需要调整。2、X252(菱仪线)涉及周边县市区,市领导已经多次同邗江区、仪征市对接,正在协调推进。3、这4条道路改扩建项目由市、乡镇共同负担,市里负责项目前期工作和建安费用,征地、拆迁、绿化等配套建设费用由乡镇自筹,乡镇资金压力非常大。下一步,我们将加大道路建设资金的统筹力度,缓解乡镇园区财政压力,充分调动乡镇园区积极性,合力推进道路建设。”
关注热点:消防设施建设
周庄路消防站建设对于保障城市南部地区人民群众和企业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时近一年,此项目仍然未开工建设。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玉华:“请问市公安局,这是什么原因?何时才能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
市公安局政委潘万宝:“年初,周庄路消防站建设列入民生‘一号文件’。后来考虑到单纯建消防站未能充分利用资源,拟将警体训练中心、消防站合建在一起。工程设计量比较大,方案一直在调整,直到本月15日才通过市规委会审议,上网招标,预计下月18日开工,整个工程将在2018年10月完工。”
关注热点:农村养老服务
我市老龄化比例为26%,超过扬州和全省平均水平。但养老服务水平与需求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农村养老服务刚刚起步。民生“一号文件”提出“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推进农村小型互助式养老机构建设,动员村民和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服务”。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周荣祥:“请问市民政局,这项工作进展如何?今后在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市民政局局长张立中:“这项工作,我们一直在推进。一是在车逻镇特平村试点农村‘邻里互助中心’建设;二是开展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三是与卫生部门协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活动,为重点空巢独居老人提供健康管理、上门医护等服务。今后我们将重点加强乡镇敬老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区域养老机构的建设,明年计划投入600万元,盘活农村旧学校、旧村部,建设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同时,充分发挥老年公寓作用,吸收民间资本推进医养结合型民营养老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对象对养老服务的需求。”
关注热点: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
扬州市政府提出建设18个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我市在东南西北片,相继建成了临泽、三垛、送桥、卸甲4个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戴少清:“请问市卫计委,目前4个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运行怎么样?下一步如何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市卫计委主任胡朝霞:“目前,4个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运行正常。但要运行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在人才上优先供给,编制上优先安排,设备上优先提供,功能上逐步完善,充分发挥医联体的作用,借助苏北医院、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的力量来扶持基层,进一步整合医疗资源,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到2020年,4个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全面建成二级医院。”
关注热点:“残疾人之家”建设
自去年以来,我市已在各乡镇园区建立了“残疾人之家”,实现了全覆盖,这在全省都是率先的。其主要功能是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康复、文化活动等服务。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杨:“请问市残联,建成之后,目前运行实效如何?下一步,在提高运行实效上有什么打算?”
市残联理事长朱杏玲:“在各级领导和乡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累计投入资金近300万元,共建成‘残疾人之家’15个,实现了全覆盖,至10月底前已有13个‘残疾人之家’投入运行,目前从事辅助性就业残疾人152人,日间照料228人,辐射周边残疾人千余人。下一步我们将在规范管理、储备项目、培训队伍、优化服务上下功夫。选好领头人,筛选有责任心的企业家、残疾人监护人、优秀残疾人、当地村组社区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等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机构的管理中;寻找好项目,开发辅助性就业项目源,确保‘残疾人之家’良性运行;谋划好机制,制定考核细则,每年实行两次考核,依据考核结果按标准给予补贴和奖励;树立好典型,注重对残疾人的教育引导,示范引导他们在‘残疾人之家’实现就业创业,鼓励其他残疾人主动参与到辅助性就业中来;营造好氛围,积极联手团委、妇联及社会志愿者组织,开展关爱残疾人活动。
关注热点:城区“停车难”
近两年来,我市加大了城区停车场(泊位)的规划和管理,增加了近2000个停车场(泊位),但“停车难”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民生“一号文件”中明确“在新老城区新建6个停车场”。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邵贞清:“请问市城建局,今年6个停车场建设任务到目前为止实施情况如何?到年底会是怎样的结果?”
市城建局局长金锋:“目前,拟新建6个停车场中,供电公司东北角停车场已完成;老北门酒厂停车场预计12月达成拆迁协议,明年3月建成;老石油机械厂和拖拉机修配厂部分宿舍回购正在进行,预计明年3月拆迁,9月建成;原拆迁办地块,目前已将办公楼作为社区办公用房;国贸南侧地税分局地块立体停车场正在进行方案设计。”
关注热点: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民生“一号文件”明确“新增9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目前已建成4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距离90个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市人大代表柏文慧:“请问市文广新局,这是什么原因?下一步如何推进落实?”
市文广新局局长魏道智:“国家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各级政府加大了落实力度,扬州市提出2019年全面完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我市提出今年年底基本实现农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去年我们已建成100家,今年建设90家,明年扫尾。截止10月底,已经通过考核验收的40家,剩余的50家在年底完成没有问题。明年,我们将做好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扫尾工作,同时围绕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常态化规范化均等化,努力建好、使用好,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用。”
关注热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民生“一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三年行动”。去年我市5个乡镇(园区)创建达标,今年8个乡镇已在验收环节基本达标。但这项工作乡镇之间不平衡性较大,特别是在机插秧环节,仍是短板。有的乡镇、村为了完成推广任务,采取补贴农户方式,增加了镇村负债。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林玉顷:“请问市农机局,在明年推进这项工作时,采取什么举措,既补齐机插秧短板,又不增加镇村负债?”
市农机局副局长徐瑞杏:“我们将采取三项举措:一是用好省市奖补政策和资金,尽量不要乡镇和村贴钱,增加镇村负债;二是减少补贴范围和品种,将项目资金向机插秧倾斜,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三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广大干群对新农机和新农艺的认识,不断提升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认知度。”
关注热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据我们了解,一方面目前我市不少企业存在招工难问题,企业发展壮大受到一定影响,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少农村居民离土离乡外出务工现象,形成一些“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情况。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施维峰:“请问市人社局,在这方面有没有采取什么具体的措施、方法,让这部分人员能够离土不离乡在本地工作,这样既能让这部分人有稳定的工资性收入,也能帮助解决我市企业招工难和缓解‘空巢老人’无人照料、‘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的问题。”
市人社局局长高健:“针对本地企业用工难,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的实际,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深入调研,摸清企业用工需求;二是引导和激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三是做好就业信息服务,除在高邮报、电视电台等媒体宣传外,专门印制《致在外务工返乡人员的一封信》、《全市企业春季用工招聘信息》等宣传资料,送到每位在外务工返乡人员手中;四是春节期间举办市镇联动招聘会;五是开展重点用工企业走访活动,引导企业规范用工,用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关注热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民生“一号文件”将“在全市70家中小学食堂、76家幼儿园实施‘互联网+明橱亮灶’工程”列为实事。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高坤:“请市监局介绍一下这项实事的具体内容,工程实施未达序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实施完成?”
市市监局局长顾卫东:“‘明厨亮灶’工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创新举措。目前,主要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和民政养老机构食堂实施‘明厨亮灶’工程,通过‘互联网+’进行监管。市财政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投入资金,各学校和养老机构自筹一部分资金。今年7月份资金筹集到位,10月中旬招投标结束,中标单位联通公司与各学校和养老机构签订了协议,目前已实施约100家,12月初可全部建成。”
关注热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民生“一号文件”要求“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20%以上”。市政府督查室通报显示,“至9月底,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累计签约为168639户、签约率83.38%。”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瞿军:“请问市卫计委,这项实事是否已超额完成?这项举措对于解决‘看病难’等问题有什么实际成效?”
市卫计委主任胡朝霞:“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制度是新时期新医改的重要内容。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每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这里指的是普惠制家庭医生签约,主要跟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挂钩,目前,我市签约率83.38%。民生‘一号文件’里的家庭医生签约指的是个性化签约,需要个人缴纳一定费用,今年我市已达到了25%,主要是重点人群,如年龄大、长期患病、精神有问题的,给他们配家庭医生,这也是缓解‘看病难’的重要抓手。今后,我们将逐步向其他人群扩展。”
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赵广华表示,这次专题询问所提问题集中反映了群众和社会的关切,市政府将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大力度推进民生幸福工程。一是不开天窗。除了因政策原因不能实施的“怡水新城三期四期、汤庄液压环保服务中心、高新区文体中心”三个项目外,其他项目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对未达序时20项目标任务,将强化督查推进。二是不打和牌。对不能完成的项目,查明原因,凡因个人或主管部门原因造成的,要启动问责。三是不降要求。我们将按照省里出台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标准化”的要求 ,超前谋划明年民生幸福工程,既要将上级的要求落实到位,又要结合我市实际,坚持量力而行,切实关注民生,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