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富民强镇的经济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龙虬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向好,经济发展各项指数与同期相比都有较大增幅,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全市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也是龙虬人立足富民强镇走出的坚实脚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龙虬镇注重做强两个产业,抓好两个园区建设,“2+2”的发展路径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推动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龙虬镇立足于自身条件坚持做强两类产业。一是抓好“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强服装产业,支持并鼓励服装企业更新生产线、改进生产工艺;做优养殖产业,三荡河渔业产业园面源污染治理的试点试验目前正在推进中,养殖面积的控减、养殖品种的优化也在探索之中。做大电商产业,苏中农贸城电子商务集聚区创成扬州市级集聚区,其中总投资5000万元的电子商务园项目已经启动,现已完成4500㎡办公大楼主体建设。二是做好“强镇产业”,抓好以广源电杆、正扬电力、永泰新能源、通威惠金新能源、康博环境资源、泰达环保等重点亿元企业为主体的税源产业;同时发挥龙虬庄遗址影响力,通过注册商标、打造品牌,将龙虬文化元素充分应用于一、二、三产之中,打造“遗址+产业”发展格局。
推动产业全面发展的同时,龙虬还突出重点抓好两大经济园区建设。一是苏中特色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区,通过从传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探索新型营销体系,抢抓互联网经济发展先机,打造全省首家“互联网+农产品批发市场”经济体。2015年8月份成功招商引驻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落户园区后,农村淘宝市级服务中心、菜鸟高邮物流中心均成功运营。帮助传统销售渠道的企业成功上行淘系店铺,在同城O2O自主平台“鲜小递”成功上线。二是环保产业园,以改善高邮市区域生态环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着力打造“静脉产业、环保装备产业、环保材料产业、环保服务产业”等四大产业板块。力争通过三至五年打造,形成具有百亿元承载力的现代环保产业园区。目前园区总长1.8公里的南角路已经建成通车,另外有2条总长3公里的朱家路和1.7公里的中新路已开工建设。落户园区的两家企业,总投资5亿元的高邮康博环境资源有限公司已竣工投产,总投资6.1亿元的高邮泰达环保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之中,预计2018年投产。
22、33、100+N:精准扶贫的富民账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掀起了“聚焦最大多数小康 聚力最贫困家庭帮扶”行动,在市委、市政府各项富民扶贫政策的引导下,龙虬镇也在扶贫路上不落后,算好精准扶贫的富民账。龙虬镇对全镇的扶贫户按类别进行梳理和划分,将36名镇机关干部、部门78名副职以上干部及事业编制人员、各村67名副村级以上干部、29家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高邮市级8个部门、2名市领导分别与445个低收入农户采取一对一或二对一方式结对帮扶。
今年以来,龙虬镇党委、政府把贫困家庭帮扶作为全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全镇共有最贫困家庭22户、比较贫困家庭33户、建档立卡未脱贫低收入家庭100户、突发性因灾因病致贫户4户;按照“精准帮扶、精准脱贫” ,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的帮扶工作要求,先后出台《关于开展“十助联动” 解特困工作意见》、《关于在全镇开展“22、33、100+N”精准帮扶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帮扶工作措施:对市级帮扶22户最贫困户和镇兜底帮扶的33户特别贫困户,根据每个最贫困户实际情况,因户施策,为每户量身制定了“一户一策”的帮扶方案,建立最贫困家庭“一户一策”基本台账,细化帮扶责任清单,做到每一户最贫困家庭情况清,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单位情况明,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政策落地和实实在在的帮扶,使每户收入有保障、生活有提高。
截至目前,全镇22户最贫困家庭中,6户危房改造全部完工;4户无障碍设施改建全部到位;9户在校学生爱心妈妈全部结对,结对活动正常开展;8户需照料看护人员全部到位;乡村医生上门服务正常开展,其它普惠制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对近百户2016年未脱贫低收入农户和年内突发变故返贫户,做到应保应保原则,通过纳入低保和落实普惠制政策,按照己制定的帮扶方案,督促结对帮扶人抓落实抓到位,力争年内全镇低收入农户全部达到人均收入7000元以上脱贫目标。
12321:龙虬之魂的文化账
龙虬文化是龙虬镇文化的灵魂与命脉,作为“江淮史前文明之花”的龙虬庄遗址自被发现以来,填补了许多江淮之间史前文化的空白,也成为扬州这座通史式城市文化源头。龙虬镇注重梳理自身的文化优势,特别是围绕遗址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一方面推动遗址工程的建设,一方面注重挖掘其文化内涵,让龙虬庄遗址在软硬件方面都得以提升,进一步展示龙虬庄遗址的独特魅力。
龙虬镇组织专家、学者梳理了龙虬文化,先后出版了龙虬文化系列丛书《印象龙虬》、《故事龙虬》、《诗画龙虬》,深度解读龙虬庄文化。镇文化站还根据龙虬文化的特质结合水乡文化,原创了歌舞节目《印象龙虬庄》,该节目问世之后多次参加全市的各级各类文艺调研,在全省社区文艺展演活动中获奖,并被全国社区文艺展演活动调研。老祖宗给我们的金饭碗,龙虬人注重深挖细挖,让龙虬庄文化绽放出时代的独特内涵。
在加强内涵挖掘的同时,龙虬镇还全力推动以龙虬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的遗址展陈建设。龙虬庄遗址作为一处史前文化遗址,其与小镇相连的地域格局在其他同类型遗址中是独特的。龙虬镇将遗址的发展与小镇的建设联系起来,形成“镇园一体”的发展格局,以遗址公园突出小镇的文化灵魂,以特色小镇涵养遗址公园的文化氛围,充分打好龙虬庄遗址这一张文化牌。立足于“镇园一体”的发展格局,龙虬镇将考古公园与特色小镇建设统筹规划,推出了 “12321”发展项目规划。“1”就是建设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就是建立两个史前文化展区(考古核心区和遗址考古博物馆),“3”就是建设三大里下河风景文化板块(里下河特色风情水街、原始生活还原民宿和水乡特色博物馆群),“2”就是兴建2个网络故事实景(龙虬部族网络小说实景地和龙虬部落原始4D游戏区),最后一个“1”就是打造一个水乡特色小镇。
在龙虬庄遗址这片安静的土地上,里下河的先民曾在此刀耕火种,如今龙虬庄先民的后人依旧生生不息,他们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紧握着“龙虬庄遗址”这一传家宝,正豪情满怀地走向新的未来。
4321:绿色发展的生态账
龙虬独有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南旱北荡的土地形态。在思考龙虬区域规划布局、产业分布时,龙虬镇坚持生态绿色发展,以“263”行动为抓手,全力开展环境整治,一方面重点抓好排污企业整改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目前关停9家塑料粒子加工厂和1家再生纸品加工厂,整治龙虬庄庄台河1.5公里的黑臭水体。龙虬镇还进一步加大投入,推进三荡河水产养殖面源污染治理的试点试验,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的生态化。龙虬镇是全省“罗氏沼虾养殖第一镇”,作为龙虬镇水产养殖的拳头产品,目前全镇罗氏沼虾养殖水面超3万亩。位于域内的三荡河罗氏沼虾养殖核心方,被命名为全国罗氏沼虾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江苏省无公害罗氏沼虾养殖基地。随着罗氏沼虾产业的迅速发展,一批合作经济组织也应运而生,罗氏沼虾协会、阳光水产合作社等合作社,为广大虾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了密切的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民增收。据统计,龙虬镇农民纯收入的近40%来自于罗氏沼虾产业。
生态是底线,也是一个区域发展的红线。龙虬镇坐拥良好的区域优势和生态资源,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算好这笔绿色的生态账,让发展更加科学、健康与可持续。为配合全市生态大走廊建设,龙虬镇谋划《龙虬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以龙虬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以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三网为配套,以绿色村庄为点缀,形成一镇一品,推进“三横三纵”绿色生态带、田园聚落风景区工程建设,全力打造“4321”绿色农业格局。“4”就是按照镇域划分东、西、南、北,分别打造1000亩高效果品采摘园、1500亩设施农业观光园、1500亩田园聚落花卉园、3000亩花园式水产养殖的四大特色板块;“3”是建设万亩优质食味稻米基地、万亩生态水产养殖基地、千亩“三化”苗木基地等三大基地;“2”是以龙虬文化为基石创立打造“文化+农业”品牌,以万亩罗氏沼虾“清水”养殖和3000亩核心区生态花园式养殖创立打造“生态+农业”品牌;“1”是打造“一主三副”龙虬镇生态中心。“一主”即以龙虬庄遗址为主阵地的生态中心,“三副”分别是指工业环保园副中心、特色风情镇副中心和农业观光园副中心。
通讯员 周德刚 包智 记者 王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