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食品保鲜情有独钟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吃的牛奶糖上包的一层米衣吗?我目前研究的可食用性膜就是类似的东西。”赵艳云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曾这样解释道。但牛奶糖外面的米衣没有什么强度,一碰就破,而她的研究小组发明的膜具有防水、防氧化、强度高等特点。这种从果酱、蛋清、贝壳纤维中萃取的含天然防腐剂的黏贴薄膜,既可使果蔬、奶制品、肉制品等保鲜期延长一倍时间,且薄膜可融于水、还可食用。该保鲜物质还可作为液体喷洒在食品表面产生保鲜作用。她还发明了一种可添加维他命、矿物质等营养成份的保鲜包装。
赵艳云关于可食用性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世界各地有多篇报道。《财富》杂志中称她的发明是廉价、无色、可食用食品包装的真正意义上的重大突破。
据介绍,美国食品工业每年在食品配送过程中因毁坏变质而损失350亿美元;每个家庭购买食品回家后,因为水果擦伤、肉类变质及其它原因而每年多支出380美元。赵艳云的研究发明可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而且她的可食用性膜包装非常广泛,例如我们经常食用的方便面,里面各种调料小包装如果改用这种新型保鲜膜,即可开袋泡水即食,更方便、更营养、更保鲜。
目前赵艳云的研究由瑞典一家公司提供资助,已成功申报美国国家专利。这些技术新突破已引起美国食品巨头ConAgra和英国环保包装公司Greenpac.的注意。
赵艳云博士现拥有两个研究实验室:Film Lab,Value-added Food product Lab,她带领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从事增殖食品的研究和开发,特别着重于可食用性膜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获多项美国政府研究基金,先后发表论文40多篇,最近又将有一本新书出版。
素质与能力并重
赵艳云是怎样从一个小城女孩成为国际知名的食品专家的?回顾她的成长之路,可以发现,独立、好学、待人真诚是她的一贯品格。
赵艳云学习、钻研能力很强。1978年,年仅16周岁的她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机械学院(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当年高邮中学仅6人考上本科,她是惟一的女生。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南京一家研究所工作,她仍手不释卷,两年后考上母校研究生。1987年毕业后到上海水产大学做教师,很快被破格提拔为讲师;1990年,她又以顽强的毅力进入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攻读食品工程博士学位;1993年9月至1996年6月在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做博士后,后担任助理教授(Affiliate Professor)。1997年至1999年9月,在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做助理教授。1999年9月至2001年6月,在康涅狄格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做助理教授。2001年6月起被聘为俄勒冈州立大学副教授,2005年获终身教授。
赵艳云认为,作为研究者,研究能力固然不可缺,个人综合素质也非常重要。她感谢自己的母亲,母亲为她树立了一个独立的、知识女性的形象。赵艳云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工作很忙,她是家中老大,从小帮父母做家务、自觉学习。她16岁上大学,28岁出国留学,她不仅井井有条地打理好个人生活,而且在独挡一面中培养了真诚、善于与人沟通的综合素质。她说,良好的待人处事习惯会赢得各方面的合作与支持,对一个人顺利开展工作非常重要。
作为科学家的赵艳云在工作中要求非常严格,她经常向学生强调 “科学研究要精确”“研究做不出没有关系,但不能造假。”对于自己的学生,赵艳云也给予尽可能的帮助。她带的研究生、博士生来自法国、中国、韩国、泰国、越南、印度等国家,倘若他们初来乍到没处住,她会让他们先住在自己家中,像家人一样帮助他们,以实验室的名义发奖学金支助他们的学业。即使回国出差,她每晚都要与自己的学生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及时交流指导。
远在异乡的赵艳云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为了勉励高邮学子,赵艳云在母校——高邮中学设立了奖学金。2012年,在赵艳云的牵线搭桥和帮助下,高邮红太阳食品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合作项目,帮助提升包括咸鸭蛋在内的公司主打产品的品质、保鲜和包装能力。对于家乡,赵艳云多次表示将来有机会一定要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回报家乡,助推高邮腾飞。
赵艳云,家乡人民为你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