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史海钩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纪念李健烈士牺牲70周年
2017年04月10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亲的爱
——纪念李健烈士牺牲70周年
  □   李东平

  今年是我的父亲李健烈士牺牲70周年。

  父亲长什么样子?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牺牲的?直到1966年,我21岁时才知道一些大概情况。

  我不敢去问妈妈,她一直没有告诉我,肯定有她的原因,我不想让妈妈难过。

  1979年我写信向江苏省兴化县委求助,他们回信的第一句话就是:“东平同志,接到你——李健烈士女儿的来信,我们非常高兴!兴化的老同志不但怀念李健烈士,也很关心他的女儿——小东平!”

  当收到兴化烈士陵园寄来的父亲李健的照片和简历时,瞬间泪眼朦胧,我终于看到了父亲!我把相片紧紧地抱在胸前,千万次地呼唤着父亲……

  在寻找答案的路上,最先让我知道的是,战争年代的父爱,竟是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当敌人大肆“清剿”时,迫于形势,父母把我带进了芦苇荡。可是,一岁的孩子哪能知道枪炮的厉害,冷了饿了、不舒服了总是要哭的。父亲怕女儿的哭声引来在湖荡中疯狂“清剿”的敌人,危及同志们的安全,他严厉地叮嘱母亲:“如果遇上敌人,你一定要用被子把小东平捂紧!”母亲惊叫:“那会把她闷死的!” “女儿是我们的宝贝,可是为了大局,为了同志们的安全,我们必须作出牺牲!”父亲语气坚定,母亲默默流下眼泪。

  后来,妈妈下狠心通过地下党悄悄把我送到一位老奶奶家寄养。老奶奶和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我,使我躲过了敌人一次次的搜查、盘问,幸运地活了下来。我感恩高邮的父老乡亲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此后的寻访过程中,我一点一点地了解到父亲更多的革命事迹,父亲的形象在我心中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

  1938年,父亲在新四军挺进纵队举办的抗日军政学校学习后,秘密联系了很多抗日青年,发起组织“抗战剧社”。他编写了歌曲《劝老乡》教群众唱。歌词大意是:“劝老乡,你快快去把兵当,日本鬼子奸淫烧杀又抢掠,个个都遭殃。你不当兵,他不打仗,日本鬼子更疯狂,到处大扫荡……”这支歌,激励了很多青年去参军。

  1939年,父亲在江苏泰县国民党政府的警察中队做党的秘密工作时,不到半年就在保警一中队建立了中共秘密支部,不久连警察局长都被发展为中共党员。

  1940年5月,父亲受命到兴化城开展秘密工作。他以国民党兴化县警察局警察的公开身份开展地下工作。曾打入国民党顽固派89军军长李守维公馆当勤务兵,探取了不少重要情报。

  黄桥战役前,接到中共苏北区委“务必尽快切断韩德勤部的水上运输线”的指示后,父亲立即通过运输船队地下党员,秘密发动船工将21艘机动船的重要部件拆卸转移,致使韩德勤部队的水上运输完全处于瘫痪状态,有力地支援了新四军东进抗日。 

  黄桥战役结束后,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司令韩德勤,在兴化城为在黄桥战役中毙命的89军军长李守维开追悼会。 父亲利用警察局局长朱凤五让他负责接收挽联、布置灵堂的机会,巧妙地制造了轰动一时的“挽联事件”。当国民党顽固派各方要员进入会场时,却在会场显眼处看到一幅犹如重磅炸弹的挽联:

  上联:  摩擦分裂走向死路

  下联:  抗日团结才有前途

  横批:  李守维死了

  落款:  兴化民众公挽

  到场的顽固派要员们惊慌失措,韩德勤更是气急败坏,下令全城戒严,搜捕捉拿“共党分子”。李守维的追悼会,在慌乱中草草收场。

  1940年11月,父亲奉命撤离兴化城,辗转兴化农村,参加领导开辟和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他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建立各区乡农抗会,普遍开展“二五减租”运动。

  1941年1月,中共兴化县委员会成立,父亲任县委组织部长。当时地主武装陈朗轩、高德才、邹如山的团部所在地,恰恰是新四军一师二旅、六师十八旅和苏中一、二分区的交通枢纽。

  父亲多次单枪匹马与陈朗轩等人进行谈判,他晓以民族大义,争取陈朗轩队伍的转化。最终使被陈朗轩等人控制的这些地区,从敌我争夺的中间地带,变成了我方的安全通道。我方人员通过时,只须伸出四个手指头(代表新四军的暗号),就可以通行无阻;有时我部吃粮有困难时,也向他们借过;日伪军下乡“扫荡”,他们获悉情报后,会提前告知我方;我方也曾将女同志和病弱者藏到他们那里。有一次我部几位同志路遇日军,在他们的掩护下,化险为夷。

  地主出身的知识青年张镇在父亲的启发教育下,毅然率部接受新四军改编,不久成为共产党员。父亲还做了国民党乡长邵元洪的统战工作,后介绍邵元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3年9月父亲任兴化县县长,到职后即召开第一次县政扩大会议,开展民主建政工作。他与参政会筹委会领导成员和各阶层爱国人士平等协商,合作共事,当选为参政会筹委会主任。第二年5月,顺利地召开了兴化县参政大会,充分发挥了参政会的统战工作职能。

  1943年年底,唐子、安丰两镇被新四军收复。但敌伪败逃时疯狂抢劫,两镇群众衣食无着、困苦不堪。父亲对县财政局负责人说:“群众生产、群众生活,都是值得我们关心的大事。眼下年关快到了,群众缺衣少食、饥寒交迫,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撒手不管。”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县财政十分困难,但父亲毫不犹豫地从衣兜里掏出钢笔,极其郑重地写下了“准拨救灾款贰佰万元。李建”。

  兴化为水网地区,日伪下乡“扫荡”时,凭借速度快、火力强的汽艇横冲直撞,给抗日根据地造成很大损失。1944年夏,为避免和减少日伪下乡“扫荡”带来的损失,兴化再度开展了大规模的打坝运动。在重要的河道上用木桩、树木、砖瓦、破船、石磙、泥土等打封锁坝,阻滞日伪汽艇的行动。期间,父亲经常深入打坝第一线。兴化县永丰区的打坝经验在苏中二分区迅速推广,在反扫荡、反封锁、反伪化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父亲常常深入到群众家里或田头,嘘寒问暖、促膝谈心,并参加乡村会议,为群众撑腰做主。地主杨蒲仙身为永丰区区长,却搞假减租花样,明减暗不减,且有恃无恐。父亲坚决支持群众的要求,撤消了杨蒲仙的区长职务,坚持减租减息,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常有人谈起:“李县长好呢,帮我们穷人割麦、挑粪,他穿补丁褂子,赤足,戴个斗篷,真认不出他是县长了。”1945年5月,兴化县直机关组织了代耕队,父亲任队长,实行了隔日帮助群众夏收劳动的制度。

  1945年8月,为了全力支援新四军解放兴化城,父亲组织动员兴化全县人民筹集了大批粮草船只,保障部队给养和运输。兴化城的解放,拔除了日顽插在我苏中解放区的一个大钉子,使泰州、东台、兴化、盐城连成一片,延安的新华社和《解放日报》都为此发了消息和评论。

  1945年8月31日,兴化城解放。这一天,我在战地医院出生了。新生命的诞生是父母最幸福的时刻,然而此时硝烟中的父亲却无暇顾及。在战地医院,叔叔阿姨们以他们对东方和平的企盼和对我出生的欣喜,为我起名叫“东平”。他们的爱,传递着父亲的爱,注入我的生命,伴我一生。

  1945年10月,父亲调任中共高邮县县委书记,之后又兼任高邮团团政治委员。他到任后不久,就投入组织攻打高邮城的准备工作。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专门成立了总后勤部,调集民工15000人,征用民船500条,组织民兵3000余名,抢运粮草150万斤,准备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包括用大桌子和棉被做成的供部队攻城防身用的“土坦克”),组织了运输队、担架队、救护队,帮助部队安排生活。为全力支持、配合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役——高邮战役,为这场我党抗战史上的经典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抗日战争结束了,但却没有出现中国人民所期望的东方和平。

  1946年10月,新四军主力北撤,国民党黄伯韬兵团二十五师乘虚而入,“还乡团” 疯狂反攻倒算,实行白色恐怖,疯狂摧残共产党地方组织,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干部和革命群众。

  父亲为失去朝夕相处的亲密战友而悲愤交加,为高邮革命斗争遭受重挫而痛心疾首。他挥笔写出:

  鲜血清道路,白骨铺崎岖。

  反攻号角响,遍野战马嘶。

  蒋贼末日临,土顽凶几时?

  敌后度难关,胜利在眼前。

  踏血迹前进,光复日不远。

  诸公请瞑目,活祭慰九泉!?

  高邮的敌后斗争坚持得极其艰难,斗争之烈、代价之大,都是空前的。县委班子牺牲了一大半,干部牺牲了500余人;个别人临阵脱逃,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干部和党员向敌人屈服,极少数人甚至加入“还乡团”。 全县共产党员从7500多人锐减到110人。党内在思想上、组织上出现动荡,县委领导之间、县区领导之间,认识上也出现分歧。

  父亲坚定地表示:“做坚强的战士,不做可耻的逃兵!”

  他一方面采用个别谈话和会议交流的方式统一党内认识,以坚持独立自主的思想说服主张依靠外援的同志,以坚定依靠群众的思想说服抱有单纯军事观念的同志,以树立长期斗争的思想说服患有“急性病”的同志;另一方面他先后撰写了《生根立足》《加强党内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发动群众与建立基地》等多篇文章,对党员干部进行深入教育。由于认识的统一,上上下下对前一段斗争的经验教训就有了深刻的、实事求是的总结,确立了“生根立足”的方针,在敌占区建立起一个个小块根据地。到1947年下半年,小块根据地逐渐连成一片,像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敌人腹部。苏中区党委将高邮县委在敌后创造的“恢复阵地,生根立足”的经验,作为敌后坚持斗争的三大经验之一,推广至整个苏中地区。

  期间。父亲带领大家坚持武装穿插斗争,不仅使高邮人民知道共产党新四军还在,从而安定了人心,同时又拖住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减轻了我军在正面战场上的压力。

  为打破敌人的保甲连坐制,县委开展了争取保甲长的工作,尽管表面上保甲制仍然存在,但实际上不少保甲已被县委掌控。

  1947年春节前,县委组织开展“红纸封”(即红包)活动,夜晚穿插时,将红包从窗户、门缝里送给贫苦百姓。父亲还安排穿插人员把干部战士们每人每天节约的二两粮集中起来,送到困难户家中。

  群众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共产党干部。有的干部撤退时负伤跑不动,群众就抬着跑;不会游泳,群众架着过河,或冒险划船送他们脱险;一时来不及跑,就被群众藏在家里。有的同志下草荡迷失方向,手脚和衣服都被芦苇划破,群众就把他们带到家里,洗澡、换衣、吃饭,再用船送到安全地区。村民孙连科被敌人打断了腿,鲜血直流,仍然拒不给敌人带路。

  19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加紧了对重要地区的控制,高邮地区敌后斗争更为激烈。

  高邮县委在内线的斗争力量日益壮大,引起了敌人的恐慌和重视。1947年10月27日,兴(化)、高(邮)、宝(应)、盐(城)四地的国民党陆军、海军,纠集地方武装共计3千余人,水陆并进,开始对高邮发动大规模的“梳篦式清剿”“重点驻剿”,妄图全歼高邮县委领导的内线力量。

  父亲带领县委干部和行动大队进入茫茫芦苇荡,同敌人周旋。频繁的战斗和艰苦的生活,累得他经常吐血。

  当年10月31日夜,父亲和同志们在刘家沟被数倍于我的敌人重重包围,他立即组织突围,战斗异常惨烈。在行动大队的掩护下,父亲和一些同志冲出重围,退到刘家沟西北的芦苇荡里。

  时任武工队长的母亲在芦苇荡里遇见了父亲,见被父亲派去收步哨的警卫员还没回来,就劝父亲跟他们一起撤。父亲立即说:“你不要管我,你的责任是赶快组织同志们安全撤离!”父亲再三嘱咐母亲和其他同志,要沉着冷静,灵活机动,尽快突围。说完,他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划船去阻击点,组织同志们突围。

  这时,敌人的汽艇开始向芦苇荡搜索,母亲含泪离开父亲。她奋身跳入水中,在夜幕的掩护下躲过了敌人的子弹,后被撤下来的行动大队三排的同志们救起,突出重围。谁知这一别竟成生死之别,父亲由于连续作战,疲惫不堪,吐血多日,身体虚弱,英勇牺牲在芦苇荡中。

  噩耗传来,华中二分区军民深为悲痛。1947年11月27日和28日两天,中共华中二地委、华中二专署、华中二分区,在兴化盛家庄隆重举行了有7000余人参加的李健等烈士的追悼会和公祭大会。华中二地委副书记俞铭璜在父亲的悼词中写道:“高邮全党在战斗中,虽然屡遭挫折,但是始终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发挥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到最高度,前赴后继,英雄气概,可歌可泣,主要是由于李建同志坚强的领导。”

  父亲的遗体是在他牺牲后的第二年春天在芦苇荡里发现的。当时是根据父亲身长一米八的特征和衣兜里的一枚父亲的名章,才得以确认是父亲的遗体。

  为纪念父亲,解放后当地人民政府将父亲牺牲的地方命名为“李健区”“李健乡”,并把父亲的事迹编入当地中小学课本,同时还将他写的诗句谱上曲,在学生中传唱。

  1991年父亲牺牲44周年,当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自发捐款,在李健乡两条河川交汇的高地上,修建了高14.5米的李健烈士纪念碑; 1997年父亲牺牲50周年,兴化市举办了大型纪念活动,并在李健烈士纪念碑处修建了李健烈士陵园; 2007年父亲牺牲60周年,在兴化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千秋广场,修建了李健等8位烈士的半身铜像。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当地人民对父亲那么热爱?听了十几位老前辈给我讲述父亲的故事后,我找到了答案:父亲热爱兴化、高邮这块红色热土和这里的人民,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为人民尽天职”的诺言。

  记得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那天,一些媒体记者在高邮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采访我时问道:“李健烈士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人?”当时,积压在我心底很久的一句话终于脱口而出:“忠诚的战士!至亲至爱的父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史海钩沉
   第04版:特别报道
父亲的爱
高邮报史海钩沉03父亲的爱 2017-04-10 2 2017年04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