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再读王鹤先生遗著《古代诗词咏高邮》
~~~再读王鹤先生遗著《古代诗词咏高邮》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劲鹤飞越 鸣音绕梁
再读王鹤先生遗著《古代诗词咏高邮》
王鹤(左)与汪曾祺(中)、朱延庆
王鹤
  高邮的文化、文物、文艺和文气,在全国县级城市中是有名的。外地领导、志趣相投的文友来访,我都会介绍和赠予王鹤先生编著的《古代诗词咏高邮》(以下简称《咏高邮》)。至今,我已送出10多本。被赠者拿到书后十分喜爱,视若珍宝,甚至在之后的来电、回电中,还多次聊起《咏高邮》的珍贵价值。近期,在“一汪情深”的微信群里,仍有许多外地网友寻找和求购此书。在高邮卫生系统工作的一位文友在网上说,他也赠送了7册,只恨当初备得少了。由此可见,《咏高邮》的保鲜性和生命力之强。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王鹤先生从自己多年的地方史志工作中,深知高邮悠久的古代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计划编辑高邮“艺文志”。当与汪曾祺先生交流这一想法时,所见相同,不谋而合,汪老欣然题签了“古代诗词咏高邮”。高邮“艺文志”因多种原故,未能付诸实施。王鹤先生退休后,为实现汪老的遗愿,于2002年起,从古诗词入手,用了3年多时间,禅坐扬州、南京等地图书馆,探觅馆藏,研讨思考,披沙拣金,在同仁从《高邮州志》中抄录650首诗词的基础上,以一人之力,甄别、摘录、抄写、注释、标点、复印、整理、归类,完成了历代咏高邮的诗词曲谣5000余首、120多万字的初稿;后再次遴选、减缩至4000余首、85万字,成功编著《历代诗词咏高邮》。2005年6月至11月间,在宋代诗词三校和元、明清诗词二校时,王鹤先生重病突发,但他仍在病床上全力推进著作出版。王鹤先生逝世1个月后,即2006年1月,《历代诗词咏高邮》出版了。《咏高邮》集地域性、艺术性、学术性、欣赏性、资料性、收藏性、普及性于一体,是高邮文化的特色坐标,是阅读与欣赏的亲情佳作,是地方诗词的重要史料,是爱故乡、爱祖国的极好文学教材。尽管王鹤先生未能亲见成书,但他像战士完成了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一样,走得安然而从容,他的智慧和生命融入了《咏高邮》之中。劲鹤飞越,鸣音绕梁。王鹤、汪曾祺两位老先生,以不同的方式,追忆高邮,宣传高邮,讲述高邮故事、中国故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其执着,让人感动;其精神,让后人为之动容落泪。

  王鹤先生多年从事党政、文字、宣传、报业、史志工作,其人儒雅俊逸、睿智风趣、廉洁耿介;其文笔法精练、沉稳扎实、行文考究。阅读《咏高邮》,有一种乐不思蜀、沉醉忘返的感觉。有些诗篇再三吟读,浸润其间,余韵悠然。在诗词的标题或副题中,含有高邮、秦邮、盂城、高沙等文字的近600首,含有路筋(原属高邮管辖)的103首,含有甓社湖、珠湖、新开湖、射阳湖(即高邮湖)等78首, 含有文游台的74首,含有秦少游的42首,含有的高邮名人还有孙莘老、王定国、孙君孚、秦少章、邹放、王磐、王念孙、王引之等;在地名地物中还有邗沟、隋堤柳、界首、三垛、临泽、车逻、马棚、二沟等,有神居山、珠湖书院、奎楼、傅公桥、光福寺、清水潭、菱塘桥、状元墩,有水稻、秋菊、文竹、木瓜、真一酒等。仅描述、悲怜和担忧高邮水患水灾的诗词,就有60余首。诗人们以高邮为轴心,字字句句的倾吐、诉说、绘景、抒情、壮志、励学、感怀,穿起了高邮历史、政治、人文、文化、风俗的线索珠链,将空间、地域、时代、人物、风情等,融合成如泣如诉的诗行和画面,珠圆玉润,共振辉映。《咏高邮》选诗之众、选题之广、简介之实、注释之精、评点之当,无不显示王鹤先生的慧眼和才学。《咏高邮》与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张还吾著《历代咏北京诗词选》,周忻著《历代诗人咏昆明》,霍松林、刘锋嘉著《历代名人咏西安》以及历代咏广州、咏成都、咏大理等专著相比,其数量之丰、质量之高、设计之优,都是上乘之著、“咏”中精品。

  王鹤先生的编著,从某个层面和侧面展现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物、民情等,给人以参阅、借鉴和欣赏。比如选本中选有后世学人对王安石、范仲淹、苏轼、秦观等人的崇敬与追思,寄托着对那个时代变法和改革的眷念情怀。王鹤先生在撰写的作者简介中,既注重诗品,更突出人品,尤其在思想进步、民瘼情怀、变法改革、廉洁自律、发展业绩等方面予以圈点。如在介绍范仲淹时,先生在简介中写道:“明道二年淮南大旱,蝗灾民饥,仲淹请遣使巡行,未果,乃请问曰:‘宫中半日不食如何?’仁宗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间高邮、兴化等地,开仓赈恤。” (《咏高邮》第7页)一位为民请命、刚正不阿的清官,跃然眼前,令人悦服。

  编著中优选《过高邮》的古诗词百余首,同样“过”高邮,有皇帝过,也有书生过;有艳阳高照过,也有夜黑恶浪过;有人逢喜事过,也有人生遇挫过;有相邀文游台观景过,也有苦酒独饮过;有欣赏农事的过,也有不忍见卖儿卖女的过,等等。作品主体、主题不一,艺术手法各异,情感真挚,灵光闪现。比如汪广洋的《过高邮有感》:“去乡已隔十六载,访旧惟存四五人,万事惊心浑是梦,一时触目总伤神。行过毁宅寻遗址,泣向东风吊故亲。惆怅甓湖烟水上,野花汀草为谁新。”(第175页)再如归有光的《高邮湖为断缆所击几至失明》:“湖水悠悠送客征,无端飘瓦致虚惊。天留双眼非无意,应为丘明史未成。”(第259页)还有张瀚的《高邮道中感怀》:“远天秋水共苍茫,地忆频游似故乡。近海人烟随草没,信风帆影带云扬。农家网罟鲜为食,女伴提携芰作裳。早涝年年唯感慨,一声新雁落寒塘。”(第265页)诗人以亲见的史实,艺术地再现:农家辛苦网来的鱼虾,自己不能食,都拿去交税和变卖了;尚有女伴没有衣服穿,只能以荷叶遮体;冬天的寒意还没有过去,桃花汛灾又来了,新生的大雁落入冰冷的寒塘里,世人会有温暖的去处吗?等等。高邮社会史,从古写到今,沧海桑田,字字声声泪,句句总是情。

  我们再看看王鹤先生大家风范的注释。宋代王禹偁在其诗《将巡堤堰先寄高邮蒋知军》中写到“能来界首相期否,堤上依依柳渐黄”。先生拿捏诗中的“界首”,确凿考证,精准作注:“界首:广义为两个行政区域交界处。王禹偁写此诗时,高邮军属淮南东路(治扬州江都),不属扬州。《太平寰宇记》(下限补充至淳化时期即公元994年)载:‘军境,东西一百五十里,南北七十里。’故此诗‘界首’应指扬州与高邮交界处。北宁中期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以元丰八年即公元1085年为断)载:扬州‘北至本州界一百五十里,自界首至楚州一百四十里。’元丰间,高邮为县(暂撤军)隶扬州,宝应属楚州,高邮界首之名当自此始。”(第6页)今天我们码出上述文字,看似简单,但为了这几行的注释,先生旁征博引,阅甄了多少资料,耗费了多少时间和心血啊!类似这样平易质实、温敦典重的注释,书中还有很多。王鹤先生关于“界首”的推断,也许系一家之言,无论是否一锤定音,但先生阅读之广泛,溯往之久远,考证之缜密,实在是令人佩服和赞叹。王鹤先生为顾宗泰所作《杨谦山农部主珠湖书院讲席,晤时出示登文游台诗四首属和次韵却赠》中的“珠湖书院”作注时,是这样落墨的:“珠湖书院址原在北门月城内长生庵。乾隆四十七年,知州杨宜仑作养人才,加意整顿,迁书院于西塔左,面城环池,门房、讲堂、课堂、至圣殿、厢房等屋约三十五间。二门外东园一所,内有荷亭、牡丹、方亭,小山曲沼,影廊折桥,古树葱郁、颇称幽胜。”(第526页)阅读这些简洁、优美的文字,如晤桐城派笔法,状景如前,白描如画,红叶经秋,寒菊流香。珠湖书院的自然气象和讲学之风扑面而来,使读者如进其院,如入其境。

  岁月淘洗,吟咏高邮;薪火相传,余韵方稠。唐人钱起诗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编著《古代诗词咏高邮》的王鹤老先生,和题写书名的汪曾祺老先生都已仙逝。王鹤老先生编著的“峰青”风景如画,叠显眼前;汪曾祺老先生作墨的《我的高邮》绵延久远,美不胜收。二位老先生的劲鹤之鸣音,依然在高邮湖上空绕梁,回响云天,给人以愉悦、温馨,使人警醒,催人奋进。 淖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人大专版
   第06版:专版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广告
劲鹤飞越 鸣音绕梁
名城保护永远在路上
高邮报特别报道07劲鹤飞越 鸣音绕梁 2016-11-30 2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