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方维娣从单位退休。为了给自己的老年生活找点乐趣,她每天早晨都会约上一两个老友,到人民公园唱几段越剧。“虽然我们的演唱水平都不高,但是仍然吸引了很多越剧迷前来听戏。”方维娣告诉记者,此后,随着听众人数的日渐增多,再加之当时的高邮城区并没有一个民间越剧专业团体,她便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组建一个民间越剧社,让大伙儿过足戏瘾。在这一想法的促动下,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与身边几名老友商谈起了成立剧社的有关事宜。在得到大伙的一致同意后,经过多次努力,当年7月份,由方维娣牵头,成功组建起了我市第一个以老年人为主的民间越剧团体——“咏秋越剧社”,方维娣和她的姐妹们踏上了专业追寻越剧之梦的旅程……
据方维娣介绍,由于咏秋越剧社属于纯民间公益性质的文艺团体,平常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因此在起步的时候发展得相当艰难。“那段时间,为了让越剧社尽快达到正规化、专业化水平,我和我的一帮姐妹们绞尽了脑汁:没有训练场地,我们就一次次托关系、找熟人,向别人借场地;没有越剧专业老师现场指导,我们就反复地看碟片,模仿着去一遍遍走场、上下台;没有专业的乐队跟着伴奏,我们就跟着磁带,一个字一个字、一段词一段词,认真地琢磨。”方维娣回忆道,即使是面临如此艰苦的训练条件,越剧社的那些老年越剧迷们谁也没有叫过一声苦,且一个个都乐在其中。
今年已60多岁的万玉霞加入咏秋越剧社已多年。采访中,她告诉记者,她年轻时就对越剧情有独钟,但因为时间关系,一直未能有机会接受系统化的专业训练。退休以后,她每天除了帮子女带孩子、做家务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在一次偶然的机缘巧合下,她经过朋友的介绍,成为“咏秋”里的一员。“刚进入社里的时候,我还担心自己的演唱功底不强,会拖大家的后腿。没想到真正进入这个大家庭以后,我倍感温暖,我们这帮老姊妹处得像一家人一样和谐。每天,大家在一起排戏都是互相帮忙、相互指导,有时谁遇到难唱的片段,一时唱不好,大家就给对方加油鼓劲。在练习完以后,我们还会相约在一起聊聊家常、说说心里话。”万玉霞感慨地说道,因为越剧让她结识了很多同龄的好姐妹,也因为越剧,让她如今的晚年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面貌也是焕然一新。
与万玉霞一样,丁道娟也是一个对越剧十分痴迷的爱好者。为了演好自己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她总是利用业余时间,虚心向专业人员学习各种舞台化妆技巧。没有适合的演出戏服,她就常常自掏腰包,托人从网上或外地买来演出所需的各种服装道具。“在这次越剧社成立十周年庆典演出开始之前,社里原本考虑到她患了严重的感冒,无法上台演出,打算换一个人去顶替她。她得知这一情况后,说什么都不同意。在演出当天,她硬撑着虚弱的身体为台下的观众完整地唱了自己的拿手唱段。”方维娣说。
曾担任咏秋越剧社艺术指导的庄萍这样评价道:“最让人钦佩的是,这些平均年龄都已70岁以上的老人,虽不是专业戏曲演员,却比专业演员还要刻苦。为了提高自己的演唱技能,她们每天一大早就准时聚集在一起练嗓,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从不缺席。有时为了排好一场戏,她们中的许多人宁愿带病上场也不放弃。”
正是凭借着大家对越剧多年的痴迷和热爱,咏秋越剧社的规模越来越大、名气越来越响。据了解,10年间,咏秋越剧社社员从最初的不到20人发展扩充到近50人,并且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伴奏乐队。“现在,我们越剧社已分成南、北两个分社,平常除了在重阳节、春节、元旦等重大节日为福利院的老年朋友们送去‘文艺大餐’外,还会定期不定期地走进各个社区,为社区百姓送上精彩的越剧演出。”咏秋越剧社现任负责人乐志国告诉记者。
“最近,我们刚刚排完《绣红旗》和《周总理》两个现代越剧唱段,目前正计划结合高邮全面开展的‘四城同创’工作,排一出与城市文明建设相关的新型越剧唱段,以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更好地弘扬社会正能量,宣传时代新风尚。”乐志国说。 本报记者 管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