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邮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一) “龙虬庄文化”是江淮地区史前文化的杰出代表

  龙虬庄遗址位于高邮市区东北7公里,地势低洼,四周环水,总面积43000平方米,是江淮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先后四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新石器时代的房址4处,灰坑35个,墓葬402座,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骨角器等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种类众多,形态各异,制作精良。尤其是有4000余粒炭化稻在遗址的各个文化层发现,将我国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提早到5500年前,栽培地区从长江以南划到了淮河以南。同时出土的陶片刻划符号具有文字符号特征,早于甲骨文且至今释读不一,在全国展览时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龙虬庄遗址的发掘证实,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之间,江淮流域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被专家确认为“龙虬庄文化”。它填补了中国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其发掘成果对进一步探索江淮地区的史前文化,研究这一地区的古生态环境、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日本金泽大学教授中村慎一先生题词说:“龙虬庄的古代稻作是我国弥生文化的母亲”。

  龙虬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从事农耕、渔猎和手工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渐形成原始聚落,为高邮城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龙虬庄遗址入选199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入选江苏省大遗址。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提出,高邮“是研究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地点”。

  (二)高邮是中国最早见证邮驿制度的重要城市之一

  高邮,因邮而名,见证了我国最早统一邮驿制度的建立。据《高邮州志》记载,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并楚之后,在春秋邗沟的中点“始筑高台、置邮亭,因名高邮,又名秦邮”。两年后秦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把战国时各国的“遽”“驲”“置”等不同名目统称为“邮”,制订了我国第一部有关通信的法令——《行书律》,修建辐射全国的八大驰道,沿线30里设一传,10里设一亭,亭设有住宿的馆舍,使过去以专使通信为主的邮传方式改为以接力通信为主,标志着中国统一邮驿制度的正式建立。高邮成为从咸阳到东南沿海的滨海驰道中最早设立的邮驿之一,也是以确切名称载于史籍的极少数邮驿之一。

  高邮,见证了中国邮驿制度的演变。汉代邮驿,上承秦制,不断发展完善。西汉时期,开通由京师长安经洛阳,循荷水,入淮泗,进邗沟而达长江沿岸的主干驿道,高邮亭在此主干驿道线上,承担着繁重的邮传任务。隋初贯通南北大运河,建立全国漕运制度后,高邮驿站作为运河沿线的重要水马驿站,地位日益凸显。唐代设有接待官员的高邮侯馆。宋代先后名迎华驿、高沙馆,《扬州府志》(嘉庆重修)载:“高邮迎华驿,驿前井号义井,睹井右知其处”,《高邮志余》记载:高邮西南有高沙馆。元代名秦淮驿、秦邮驿,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曾写下《秦邮驿》诗,有诗句“官船到岸人多识,楚馆题诗客又来”。元末明初,高邮增设界首驿,形成一城两驿的鲜见体制。明隆庆《高邮州志》“界首驿”条目记载:“在城北六十里。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知州李某开设”。明清时期,高邮驿站更名盂城驿,驿站规模达到鼎盛。明代《士商类要》中辑录《水驿捷要歌》概括了明时南北大运河的全部驿程,其中“广陵邵伯达盂城,界首安平近淮阴”两句中包括了高邮境内的两驿。明隆庆《高邮州志》记载:“盂城驿在南门外,明洪武八年知州某开设。永乐元年知州王俊重修。嘉庆三十六年毁于倭火。隆庆二年知州赵来亨重建驿门三间、屏墙一座。”又载:“皇华厅在南门外,盂城驿前,临运河堤,有屋三间,为迎饯宾客之地。康熙五十七年知州张德盛重修。”清中期前后,高邮驿站随全国邮驿系统一起逐渐由盛转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蒲松龄集》,记载了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康熙年间曾代理盂城驿驿幕,亲笔撰写《高邮驿站》呈文,恳请挽救运转艰难的盂城驿。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高邮实行“裁邮驿,归州县”的邮驿制度改革,驿舍迁入城内州正堂西偏北行三十步的州署马厂(今马棚巷处),用马神堂三间,东西马棚各十二间改建而成。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清政府创建官办邮政,设立镇江邮政总局,是当时全国设立最早的24个总局之一。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开设高邮二等邮政,局址设在北门外,今人民路上,邮务隶属于镇江总局。民国初年,高邮城出现了私人开办的民信局,局址在北门二道城门处。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清代邮政为中华邮政,高邮、界首仍为二等邮局。1946年2月,苏皖边区邮政管理第二分局接收了高邮中华邮政,组建高邮县邮政局。1949年1月19日,高邮城再次解放,三垛、界首、临泽3个区站接收了中华邮政,改建了邮局……高邮驿站经历诸朝历代的风云变幻,饱受战争灾患的洗礼,但脉络清晰,一直是沿海南北邮传的重要节点,并以紧邻运河、水马并行为特色,成为邮传政令、皇帝巡幸和外国使节、朝廷官员往来的必经之处,在递送使客、传递政令、飞报军情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邮驿制度的变迁也深刻影响了高邮的城市演变和发展。依据运河和驿站兴起的这座城市历经朝代更迭,汉设高邮县,宋置高邮军,元升高邮路、高邮府,明清改高邮州,饱受战火与水患,生生不息,日渐繁荣。特别是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设立具有军事重镇性质的高邮军,直属京师,诏文称:“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 知军高凝祐始筑高邮城池,城垣外形接近正方,贯穿城中央的南门大街、北门大街(今中山路)兼做驿道,笔直穿越南门、北门到达南北门外的驿站和运河码头,再沿运河大堤南达扬州,北抵淮安。直到现在,南北运河码头之间的驿道仍是高邮历史城区交通和商业的中轴线,码头、驿站和城门之间的南门(外)大街和北门(外)大街仍是高邮的商业中心。明清时期,依傍运河和宋代开凿的市河,沿南北驿道,逐渐形成城南、城中、城北三个遗存众多、格局完整、肌理清晰的历史文化街区,南漕驿、中政学、北工商的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高邮保存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邮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明代盂城驿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规模较大、功能最为齐全的古代驿站遗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原国家邮电部确定的中国邮驿博物馆就坐落其中。与邮驿关联的“马饮塘”“馆驿巷”“马棚巷”“马神庙”以及作为驿道的城市中轴线“十里长街”和运河大堤、八里铺、王琴铺(二十里铺)、露筋铺(三十里铺)、一沟(第一沟铺)、二沟(第二沟铺)等部分遗存犹在,名称沿用至今。宋代以来,苏轼、文天祥、萨都剌、蒲松龄等众多文人雅士,在高邮留下大量邮驿题材的诗词佳作,广为流传。原国家邮电部、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政府在高邮定期举办 “中国邮文化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高邮是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命名的首家“中国集邮之乡”,作为“中国集邮之乡”和邮文化故乡的代表,出席了第23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被海外人士誉为“东方邮都”。

  高邮,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为名、以邮驿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见证邮驿制度的重要城市之一,必将进一步丰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体系的类型和内涵。

  (三)湖、河、驿、城相融共存的格局风貌是运河沿线独有

  的自然人文景观

  高邮地区从古泻湖逐渐成为平原后,仍留下一些小湖泊,春秋时期高邮境内有陆阳湖、武广湖、樊良湖、津湖、博芝湖,其中樊良湖、津湖为高邮湖之前身。至唐代,樊良湖分为珠湖、甓社湖,唐元和年间,宰相、淮南节度使李吉甫筑平津堰以蓄湖水,灌溉良田, “旱则蓄水以溉田,潦则受西山暴流以杀其势”(明隆庆《高邮州志》)。宋代,漕堤的建设使得高邮西部之水难以顺利入海,原有的樊良湖的水位逐渐抬高,形成了五湖,即平阿湖、珠湖、甓社湖、张良湖、新开湖。明代之前,运河高邮段借道樊良湖、新开湖等湖泊,为河湖相连格局。明成祖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于高邮老湖堤以东“凿渠四十里,以避风涛之险”,运河和高邮诸湖得以分开。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后,“清口以下,淮患始见。”(《淮系年表》),朝廷为保护漕运,将大量的黄河水引泻到淮河流域,导致下游的高邮五湖水位不断提高,湖面扩大,至明隆庆年间已扩大到五荡十二湖。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为保障漕运、保护明祖陵而浚高邮茅塘港通邵伯湖以泻淮水入江。由于入江水道过于狭小,每遇暴涨,洪水不及宣泄,停滞在高邮诸湖内,使高邮诸小湖面积快速扩大,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后连为一体,形成今日“粘天无壁”的高邮湖。

  春秋晚期,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开凿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东道,即今日大运河淮扬段的前身,因其主要通过人工运河连接众多自然湖泊而形成,故又称湖漕。郦道元《水经注》载:邗沟“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间,下注樊良湖,旧道东北,出至博芝、射阳两湖。”隋初贯通南北大运河,建立全国漕运制度后,高邮驿站依傍运河以及运河东岸贯穿城市南北的驿道,成为运河沿线的重要水马驿站。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知军高凝祐始筑城垣,周长10里3l6步,高2.5丈,面阔1.5丈,建有东、西、南、北四门,周边开挖护城河。《高邮州志》记载,宋代建城同时,“南北开二水通市河”。与市河垂直相交有南濯衣河、北濯衣河(今统称玉带河)等多条东西向支河,构成城内配套水系,形成“城外城中皆通水”(杨万里诗句)的水城格局特色。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户部侍郎白昂以“运舟入新开湖多履溺”奏请朝廷“在高邮堤东开复河,两堤皆拥土为堤,自此运舟不复由湖,往来者无风涛之虞”。名曰康济河,即今明清运河故道前身。清康熙五十年,为运河泄洪需要,在城南增开琵琶闸,运河水一面从琵琶闸泄入护城河,一面经南海子河泄入马饮塘、运盐河。

  高邮,是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特别是大运河南北贯通后,高邮水马驿站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驿站和漕运码头逐渐成为集散中心,江淮地区的粮食、盐糖汇集高邮后,通过运河转运,南达扬州、南京,北抵淮安、北京,东输泰州、盐城,城市日渐繁华,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以盂城驿为中心的城南历史文化街区6.26公顷范围内,集中了永顺源、益泰源、同昌等数十家粮行、盐仓、布店等。至今沿用的“运盐河”“南门大街”“运粮巷”“盐塘巷”等地名、巷名,见证了昔日高邮漕运的繁盛。高邮湖、大运河繁荣了驿站,滋养了古城,驿站与城市相融共生。

  高邮作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之一,完好地保持着高邮湖——老西堤(平津堰)——明清运河故道——西堤——大运河——东堤——高邮城的自然形态,在运河两岸的狭长地带内,集中了平津堰、明清运河故道、镇国寺塔、盂城驿、御码头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存,形成了“一城一湖两河三堤”湖河相依、城水交融、驿城共显的格局风貌,构成大运河全线独有的湖、河、驿、城交相辉映的自然和文化景观。

  (四)高邮是历经跌宕风云、彰显民族气节的英雄之城

  高邮历代人文荟萃,涌现出孙觉、秦观、王磐、王念孙、王引之、汪曾祺、秦华孙、姜恩柱等古今名人,留下了古称“淮海文枢”的文游台胜迹和大量的典籍。高邮还因扼南北水陆要冲,为扬(扬州)楚(楚州,今淮安)之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块土地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东晋名将谢玄在淝水之战前序三阿之战中于高邮大破前秦苻坚;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在三墩(今三垛镇)抗击金兵,英勇奋战,三战三捷;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途中被俘于京口(今镇江),出逃后辗转高邮,留下多首慷慨悲壮的动人诗篇;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起兵反元,攻取高邮城,次年于高邮称王、定国号大周;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倭寇侵犯高邮,高邮卫经历司晏锐、参将王介率军出城痛击,致倭寇伤亡惨重,溃退而逃。

  土地革命时期,文化部原副部长徐平羽就在高邮成立了第一个党组织。1945年春的三垛河伏击战,是苏中抗战转入反攻的前奏,在苏中抗战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被老一辈革命家彭冲誉为“破晓号角”。 1946年4月,在高邮千年古镇界首镇成立的华中雪枫大学,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一所军事化高等学校,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兼任华中雪枫大学校长。1946年11月,迁址山东更名为“华东军政大学”,新中国成立前后几易校名、校址,1999年定名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高邮战役”,是中国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经典战役。1945年8月15日,日军已宣布无条件投降,但部分日伪军仍蜷缩在高邮城负隅顽抗。经中央军委批准,12月19日夜~26日,华中野战军第七、八纵队和地方武装在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亲自部署和指挥下发起高邮战役。经过7天7夜的激战,歼灭日寇1100余人、伪军4000余人,其中生俘日90旅团岩崎大佐及日军891人,伪42师师长王和民及伪军3493人,缴炮61门,枪4000多支,一举收复高邮城。随后,在熙和巷70号(今公园礼堂)举行受降仪式,新四军代表韩念龙(原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八纵政治部主任)接受侵华日军驻高邮最高指挥官岩崎大佐的投降。“高邮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它在日本签署投降书以后给予拒降的日伪军以最有力的教训,是全国范围内歼敌最多的县市之一。高邮成为中国军民从日寇手中解放的最后一座城市,也是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唯一接受日寇投降并举行受降仪式的城市”(中央电视台《东方主战场》)。2015年8月,国务院批准,将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综上,高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古城传统格局和风貌保存完整,邮驿和运河文化特色突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市名城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号外
   第02版:专版
   第04版:专版
   第05版:要闻
   第06版:综合新闻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特别报道
高邮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高邮报专版04高邮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 2016-11-28 2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