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就听说过“跌个跟头抓把泥”这个俗语,但当时只略知浅意:抓住机遇,跌倒了也不空手站起,哪怕是顺带抓一把泥土,也算是有所得,是对跌的补偿与宽慰。
泥有大用,吃的,穿的,稻麦、棉麻、蔬果生长都离不开泥,茅屋四周是泥墙,屋顶盖泥草。泥瓮、锅灶用砖砌,还是泥烧的。
后来见多了,父亲寒冬编草鞋,炎夏带病掼稻把。母亲下工忍着饥饿拽把青草给猪,阴雨绩麻缝补;邻队杨氏夫妻,秋忙刚过,大风天,撑船沿河捞风刮落的稻草,晒干烧锅,省下亮堂的柴禾卖钱贴补家用;就在我家屋后,春天,佃农朱氏一个人拉张犁(通常至少2人),俯身艰难前移,此情此景,深印在我的心田。我似乎懂了此语正是农民巴家(方言特指善于操持家务)、斗穷的呐喊。
读书以后,我再回味此言,觉得是励志的号角,催人奋进、百折不挠、跌个跟头也要抓把泥!
以我动笔写作为例,并非一上讲台就有初心,而是“文革”吃过苦,紧接恢复高考,课多嗓疾,才想到“改弦易辙”的,写!而且要发表!要赢得编辑、读者的赏识,必须要有闪光点、可读性。这时我开始特别注意研究教学,力争教学相长。教后作小记,积累卡片,睁大眼睛盯牢未知世界。例如一学生登门邀我到他的高压荧光灯(路灯)镇流器厂作点技术参谋。某日上午看产品说明书时,我明白了镇流器外壳用铁质材料,可吸收电磁波,屏蔽外磁场,以抗干扰。我立即想到,在自制的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装置下插放铁板,来模拟演示地波沿地面传播有能量损失的实验,这恰恰是对课本的补充。1987年4月,这一实验装置在省物理实验交流会上参展并获奖,成文后刊于省级物理杂志头版,也成了职评的“救命之作”。因电磁波是高频的,后又借发射装置作了电容器的高频旁路实验,让学生眼见为实。在发表的论文中有6篇是实验研究,那时几成实验迷,灵感上来,几次夜间摸到实验室探索、改进。如此进课堂、下车间,扩大视角,带着创意走路,常捕捉到意外之获。
退休了,头发白了,咀嚼此言,更觉得是国魂的赞歌。
且看大名鼎鼎的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鲁班接受造大殿伐木的任务后,带一帮徒弟上山伐木,不巧手被路边的草叶划破,他摘了一片仔细观察,叶边缘两侧均匀排列着坚硬的刺。就在他眼前,一只蝗虫正张着嘴,麻利地咀嚼草叶。他捉了一只,掰开其嘴,嘴里有两个长满尖刺的板牙,好锋利。他琢磨,如造出坚硬齿状的工具,用来伐木,比斧砍快,免得累倒徒弟还完不成任务。他不懈努力,锯子问世了,众徒弟开心噢!工效成倍翻,更激发了鲁班的创造热情,他才思泉涌,继而发明了曲尺、墨斗、钻等木工工具;后又发明了砻、磨、碾等粮食加工机械。这是在公元前450年呀,我肃然起敬!他善于联想,善于转化,发明雨伞的过程,给后来人确有借鉴作用。为了让行人能躲躲烈日,遮遮风雨,他在旷野路旁造了四个柱子的凉亭。但行人终究要上路,而亭不动,如能造出小巧便捷式的“亭子”就好了。池塘边顶着荷叶捉蜻蜓的小男孩映入眼帘,他仔细观察,绵软的荷叶由中央向四周辐射分布着几根叶脉,他飞也似地跑回家,削篾作成放射状的伞骨,蒙上圆形羊皮,伞的雏形问世了。他不愧是名垂千秋的发明巨星,他是“大国工匠”的祖师,谁与争锋?班门弄斧嘞!
“跌个跟头抓把泥!”我们的又一位先辈宋应星给世人作了挫而不败的榜样。他在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后,分析自身优势劣势,决定弃短扬长,调整主攻方向,告别八股文,亲近科技、调研生产实际,以从江西到北京多次往返行程万里的见闻为基础,进一步深入田间、作坊,苦钻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技术,日夜笔耕,终成不朽巨著《天工开物》。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远传他国,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手工业的综合著作,含130多项生产技术,对中国也对人类作出了贡献,壮哉!我为之景仰!宋应星在科举的独木桥上是受挫者,但他勇敢应对,善于化挫为胜,何止“跌个跟头抓把泥”!他抓到的分明是一大把闪光的黄金,也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世人前进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