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名城印象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11月03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门大街——百年老街遥想当年繁华
  “西门大街的水、东门大街的鬼、南门大街的神、北门大街的人。”老高邮人的这句顺口溜说的是旧时高邮城四门的特色。旧时,四门中的北门(北门大街)商贾云集、人烟稠密,生机盎然,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曾是高邮最为繁华的商业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如今的北门大街已属老城区。徜徉其间,一栋栋两层高的小楼、商铺,虽然历经几百年沧桑,仍然古香古色;一条条深幽的小巷,或长或短、或宽或窄,仿佛通向时间的尽头……

  北门大街由南向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7米、宽12米、四柱三间冲天柱式牌楼,牌楼旁4个石狮背靠背,一眼望去,高大的牌楼已然成了北门大街的“门面”,使得北门大街更具古韵幽情。门楼向北不远处便是远近闻名的一人巷。

  一人巷并不深,且非常窄,全长只有四五十米,巷宽约八十厘米,仅够一人通行。巷子两边青墙高耸,步入其中有一种走进历史隧道的感觉,像似穿越了数百年的烟雨岁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不容两人错肩而过的小巷还让居民们自觉地学会了礼让。出门时,大家都要先看一看, 如果发现巷内有人行走,他们则赶紧让到家中,或退到巷口外,使巷内行人顿时有种“独步天下”的感觉。

  与北门大街相通的还有人民路,清代称孝义东铺,俗称东大街,解放后才叫人民路。1931年,高邮城遭受洪灾,人民路虽未能幸免,但好在这里的店铺民宅多是青砖乌瓦,结构坚固,破损不多,得以保留至今。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200万字的作品中,有90多篇、100多万字专门写故乡人故乡事,其中又有一大半题材关乎东大街。

  菜市街形成于清末民初,南北走向,全长400多米,是自发形成的菜市场,时人称之为“苏北小上海”,可见当初的繁华。复兴西街则是宋代高邮繁华的商业街,是珠宝、批货的交易市场,街内7号勾氏宅、42号砖雕门楼、48号李氏宅,均是清代建筑。杨家巷,巷长约250米,因巷内居住着杨姓大户人家得名。杨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清朝光绪六年至光绪二十年,杨福臻及其三子杨芾、五子杨蔚相继考取进士,父子三进士,满门才俊。如今巷内的居民对当初的名门望族杨家都没有什么印象。

  百年老街里,每一条街巷都有属于它的一段历史和故事。据了解,北门大街两旁不同年代的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和各种名字的街巷有数百处。清代建筑乾泰钱庄、清代中期的当铺,以及许许多多已经成为古董店、杂货铺、民居的古代房屋鳞次栉比,不一而足。

  这些年代久远的历史建筑多是砖木结构,有明末的木料、清朝的小瓦、民国的门扉、当代的棚窗等,就像一具长长的博古架。一块块木板门用铁扣相互钳制,透露着历史的沧桑;二层一扇扇木棂窗,似乎深藏着长衫少年和美貌女子的浪漫故事,让人遐想;屋顶的月牙形、扇子形的瓦当更是精巧别致,上面象征着吉祥的“福”“禄”“寿”“喜”等字样至今仍清晰可辨。此外,永兴酱园店、盛元隆麻线店等不可移动文物虽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但仍让人难以忘怀。

  如今,这些旧宅有的变成了空宅,有的变成了杂货铺,也有的变成了加工车间。能与老街气质相匹配的,恐怕只有那些还在坚持传统手工制作的手艺人了。

  “铁匠铺子篾匠间,银匠担子铜匠摊。包子铺饺子店,滋味最足五柳园。草炉烧饼过街香,胭脂花粉担连担……”旧时北门大街上这些最寻常的景象,如今仍能找到它们的踪迹,只是时过境迁,曾经的繁华变成了现在的热闹。北门大街门楼不远处,有一家饺面馆,与城南百年老店焦家巷面馆一样,也是柴火灶台大铁锅,味正量足,价廉物美,经济又实惠。

  北门大街上还有一家历史悠久的秤铺,它的主人是一位姓杨的师傅。据杨师傅介绍,他制秤已有20多年了,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以前制秤的手艺人并不少见,现在会制秤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市场上也很少见到杆秤。面对电子秤对传统杆秤生意的冲击,面对这门传统手艺的后继无人,杨师傅似乎并不遗憾,他说这是社会发展必然结果。

  北门大街上的王万丰酱醋坊也是高邮著名老字号作坊,始建于同治五年(1866),一度闻名遐迩。如今,在王万丰酱醋坊旧址旁,66岁的徐登泰仍在经营着自己的酱菜店。各种各样的酱菜用小面盆装着,上面盖着一片透明的玻璃板。徐登泰说:“我在这里做生意20年了,很多酱菜是自家做的,老街上的人都喜欢到这里来买酱菜,虽然是小本生意,只要有需求,我就会一直做下去。”此外,北门大街上,还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修鞋铺、篾匠店、钟表铺、木匠铺、大麦吊子酒坊……他们的主人都是传统的手艺人,是老街历史传存的灵魂。

  北门大街虽然历尽沧桑,但在这里你会找到似曾相识的既往,感受到淳朴的民风,一街一景都会优雅地提醒你,什么叫做百年老街,什么是风土人情。

  本报记者 杨晓莉 /文 王林山/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名城印象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教育园地
   第08版:广告
北门大街——百年老街遥想当年繁华
高邮报名城印象04北门大街——百年老街遥想当年繁华 2016-11-03 2 2016年11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