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市人才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突出人才优先发展,不断健全人才政策体系,逐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实施“秦邮人才集聚计划”和“秦邮英才培育计划”,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筑人才竞争新优势,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过调查统计、汇总审定,现将2015年度全市人才发展相关数据公布如下。
一、人才规模
全市人才资源总量10.0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23%;其中党政人才0.22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9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5.53万人,高技能人才0.94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2万人,社会工作人才0.17万人。科技人才2.15万人,装备制造人才0.8万人,信息产业人才0.1万人,生物技术人才0.1万人,新材料人才0.12万人,金融、财会人才0.96万人,国际商务人才0.05万人,生态环境保护人才0.08万人,能源人才0.24万人,现代交通运输人才0.03万人,农业科技人才0.07万人,传统工艺人才0.10万人,教育人才0.61万人,政法人才0.2万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0.09万人,医药卫生人才0.28万人,防灾减灾人才0.02万人。
二、人才素质
全市高层次人才0.61万人,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6.08%,其中具有正高职称0.03万人,具有副高职称0.5万人,具有博士学位0.02万人,具有硕士学位0.05万人,创业创新领军人才10人;全市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企业高层次人才0.16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14%。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61万人,从事R&D人员0.85万人,其中企业从事R&D人员0.3万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9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8.01%。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6万人(高邮籍高校在读学生数),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0.62万人。
三、人才投入
全市人力资本投资达45.9亿元,占GDP的9.5%。全社会R&D投入7.8亿元,占GDP的1.83%。财政性教育支出12.13亿元,财政性医疗卫生支出5.75亿元,财政性科技支出1.39亿元。市级财政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占市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3%。创投机构1家,管理资金规模0.84亿元。
四、人才引进
2名引进人才入选省“双创人才”,累计受资助30人; 14人入选省“双创博士”,累计受资助39人。24人获市“绿扬金凤计划”资助,累计受资助108人。2015年引进本科以(含)上毕业生1281人,海外留学回国人员1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2人。
五、人才培养
全市培训各级党政人才5000人次。市直接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900人次,其中培训中高级职业经理人72人。市直接培训专业技术人才2965人。全市参加职业技能鉴定0.8万人,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0.8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农民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0.58万人次。
全市省第四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5人。获省“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第十二批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1项。累计选拔“江苏人民教育家培育工程”培养对象2人。全市累计有省科技企业家11人、市级科技企业家42人,“扬州英才培育计划”培育对象14人。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0.03万人,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0.12万人。
六、人才使用
全市干部交流26人。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3人,招录公务员60人,省选聘“大学生村官”20人。选聘省第八批 “科技镇长团” 9人,选聘“科技副总”13人,选聘“产业教授”5人。
七、人才载体
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4家,累计“新三版”挂牌公司7家。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孵化器2家,面积20.82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科技孵化器在孵企业91家。全市建有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3个,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企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企业技术中心30个,企业工程中心4个,建立校企联盟82个,省级以上重大研发机构8个,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3个。
八、人才效能
全市人才贡献率达43%。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49.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5.9% 。全年申请专利0.44万件,其中企业申请专利0.4万件,占专利申请总数的90.91%。专利授权0.2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2件。获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项,项目资金3800万元。获省科技技术奖2项,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53项。
中共高邮市委人才工作办公室
高邮市统计局
2016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