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民生工作力度,每年都出台“一号文件”,把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市民,让老百姓深深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幸福。
社保“护”民 为百姓编织幸福保障网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济、伤有所助、育有所补是广大市民的热切期盼。“十二五”期间,市人社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断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老百姓编织一张幸福保障网。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的高质量就业创业是民之所急。人社部门急民之所急,多措并举打好这场“攻坚战”,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市城乡就业职业技能培训3.87万人,新增就业5.10万人次,其中帮扶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51万人次,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0.68万人次;深入开展创建充分转移就业乡镇、社区工作,省级充分转移就业乡镇创建率达100%,共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32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2%,远低于3%控制线。不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开设“创业服务超市”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担保贷款、创业指导等“一条龙”创业服务,推动全民创业如火如荼发展,不断带动劳动者充分就业。5年来,共推荐创业项目240个,创业培训5750人,扶持自主创业2079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6690人。
社保政策普惠民生。每月中旬,退休职工赵书香都会来到离家最近的银行领取1900多元的“工资”。“养老有了保障,每逢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心情最舒畅。”赵书香老人的话讲得很实在。5年来,我市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水平从低到高,基金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为建设幸福高邮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社会保障支撑。“十二五”末,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13.96万人,职工医疗保险12.56万人,居民医疗保险4.55万人,工伤保险9.03万人,生育保险6.31万人,失业保险5.6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2.57万人,参保覆盖率、基础养老金发放率均为100%。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每年都能提高,目前,我市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已达2026.45元/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过去的60元/月提高到目前的105元/月。今年,我市还采取财政贴息,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帮助8000多名下岗、失业中途断保困难人员解决社会养老保险缴费难问题。
为群众办好事,更要让群众好办事。5年来,我市建设了一系列人社服务平台,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四星级人力资源市场,让企业招聘负责人和求职者走进大厅便可享受充分的自动就业服务;“创业服务超市”为创业者提供创业项目选择、创业培训、担保贷款、创业指导等“一条龙服务”;全市所有行政村的公共服务平台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与扬州、高邮和乡镇四级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人力资源保障工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去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个不出村”平台全面建成,群众足不出村便可实现查询、参保、缴费等一条龙服务。
民政为民 为特殊群体撑起一片蓝天
纾解民忧、解决民困、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生活难题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转三版)
(上接一版)5年来,市民政局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方针,用真心搭起了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为弱势群体撑起了一片蓝天。
5年来,我市养老体系服务项目建设不断加强,2014年12月29日,市社会福利中心颐乐老年公寓正式运营,这所集生活居住、医疗康复、休闲娱乐、智能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福利中心是我市2012年城建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公寓拥有综合养护楼、半自理养老楼、家庭式养老楼等,养老护理床位300张;公寓内建有假山、凉亭、池塘、石桥等园林式景观,其规模、功能、环境在扬州市首屈一指,极大地满足了我市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这里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可以说为我们在这里养老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条件,住进这里,就像住进高档次的宾馆客房。”入住老人陈春梅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十二五”期间,我市敬老院面貌也焕然一新,得到了省民政厅的认可。5年前,我市部分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差,管理服务力量不足,个别敬老院“脏乱差”的问题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市民政局从2013年起按照“典型引路,分档晋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对全市农村敬老院实施提档升级改造工程,在改善敬老院硬件设施的同时,还免费为每个敬老院安装了火灾报警系统、电子监控系统,并给每个宿舍添置了电视机、空调、冰柜等家用电器。目前,我市敬老院建设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所有敬老院均实现了“三有三能六达标”。开发区敬老院还创成了省三星级敬老院。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十二五”期间,我市在城区社区和村委会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全市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10个,城区实现全覆盖、农村覆盖率90%以上,服务对象从180人扩增至700人,让“三无”孤老等老年人生活有专人照料、医疗康复有专人打理,生活更加幸福。
民政是和谐之基础、民生之根本。5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构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做好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等工作。城乡低保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340元、220元分别提高至550元、41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从每人每年3900元提高至6600元;孤儿社会散居、集中育养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726元、1210元提高到968元、1610元;城市“三无”老人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753元提高到1020元。医疗救助水平逐年提高,封顶线从2万元提高到9万元,“一站式”同步结算平台累计救助5万多人次。5年来,全市累计发放慈善救助金3700万元,惠及群众逾6万人次。
除此以外,“十二五”期间,我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我市城区社区用房达标94%、集镇社区达标实现全覆盖。
残联爱民 成为残疾人贴心娘家
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近年来,市残联以做残疾人的“好娘家”为目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帮残、助残活动,让更多的残疾人感受到“娘家人”的贴心关爱,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就业是残疾人实现自食其力、体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5年来,我市不断拓宽残疾人就业增收渠道,通过实施按比例就业、推荐到福利企业集中就业、创建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等途径,积极安置残疾人就业。“十二五”期间,我市共创建扶贫基地39家,其中省级4家、扬州市级8家、县级27家,共安置残疾人557名,辐射残疾人家庭369户。目前,有3038名残疾人在我市福利企业实现集中安置就业、113人在非福利企业实现按比例就业。
与此同时,市残联还依托残疾人服务中心和我市现有的市、乡镇托养机构,通过与相关企业联系,引进适合残疾人的工疗项目,采用“托养+工疗”的运作方式,实现残疾人功能恢复训练与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机统一。目前,我市的托养中心已引进工疗项目3个、参加工疗人员32名,有13名托养人员实现了到企业就业的愿望。
此外,我市还通过制定出台《关于奖励自主创业残疾人的实施办法》、为自主创业残疾人给予贷款贴息、开办盲人按摩店给予奖励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各类别残疾人实现自主创业。实施“爱心报刊亭助残创业计划”,帮助近3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仅2015年,我市就扶持残疾人创业点和盲人按摩点16个,带动48名残疾人自主创业。同时,于2013年成立的扬州市首个残疾人文化创业示范基地——高邮市劲帆残疾人文化创业基地,开辟了残疾人创业的新途径,30名残疾人通过文化创业平台实现了创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先后出台了《高邮市向低保家庭中重度残疾人发放重残补助金实施方案》《高邮市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对依老养残、一户多残实施生活救助的通知》《关于为农村重度残疾人代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能够享有政策保障。我市现有享受重残救助金的残疾人8149人,年发放低保标准的救助金近2000万元;2013年,我市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施了扩面,现有享受护理补贴的重残人员4440人,年发放护理补贴272.075万元;2014年9月,我市在扬州地区率先出台了《高邮市贫困精神残疾人免费基本用药实施办法,对全市近800名贫困精神残疾人的基本精神类药物费用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的补助,进一步改善贫困精神残疾人的医疗、生存状况,切实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今年,我市还为5000名就业年龄段轻度残疾人免费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为他们提供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