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装备、电线电缆、照明灯具、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市工业四大基本产业,撑起我市工业经济的大半壁江山。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业开票销售要达千亿元。要实现此目标,四大基本产业至关重要。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业四大基本产业发展增速至少要达到:规上企业开票销售年均增长17.5%、达600亿元,入库税收年均增长17%、达15.8亿元。千亿目标,任重道远。
工业四大基本产业现状
“十二五”以来,我市工业四大基本产业在质态和规模上都有较大提升。机械装备产业规模总量突出,现在规模以上企业15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31%,航天水力大型水泵制造水平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电线电缆产业已基本形成“一企一品”的鲜明特色,2014年,规上电线电缆企业实现开票销售43.8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13.1%,并涌现出曙光、光明等一批领军企业。照明灯具产业市场占有率较高,在道路照明领域,灯杆加工量占全国70%,灯头、灯具加工量占全国40%,有“灯具之乡”的美誉。纺织服装产业加工能力强,羽绒服装年生产量达2000万件,占省内羽绒服装加工量的四分之一。
2014年,全市工业四大基本产业开票销售过亿元的企业共32家,其中秦邮特种金属材料公司年开票销售达73.9亿元;华翔、金飞达、曙光、波司登、宏远、经纬纺织入围扬州工业百强企业。目前,工业四大基本产业中的企业,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9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研发机构28家、“专精特新”产品2个。
创新活力不够 共性问题凸现
尽管我市工业四大基本产业既有量的扩张,又有质的提升,但四大基本产业仍然面临着许多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将制约产业的发展壮大。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许多企业家的思想解放程度还不高,围绕市场调整发展思路、开拓大市场、实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紧迫感还不强,存有小富即安、坐地称“老大”的思想。
在企业管理模式上,四大基本产业中的许多企业仍然以家族制模式管理,职业经理人应用极少,管理机制较为落后,严重影响人才的引进、先进管理理念的渗透和管理的创新。目前,我市仅有1家江苏省管理创新示范企业,“省长质量奖”企业至今还是空白。同时,还没有一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主板或创业板。
从企业规模上看,我市工业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大型企业不多,产业规模总量偏小。2014年,全市工业企业中开票销售超过50亿元的企业仅有1家,10亿元以上企业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单体年均开票销售只有6661.7万元,产值2.04亿元,均数分别只相当于扬州大市规上工业单体企业的58%。由此可见,我市缺少“高大上”企业。
再从产业档次和整体工艺装备技术水平看,智能制造设备应用率较低,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的集成应用率还不到20%,实施工业“356”提升战略已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品牌经营能力、产品竞争力不强,“贴牌”出口产品较普遍;企业研发投入较低,80%的企业研发费用只占销售收入比例的1%不到。另外,企业对人才引进重视不够,尤其是高层次人才。
基本产业“个性”瓶颈有待突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四大基本产业在面临许多共性问题的同时,各产业也面临着“个性”问题,亟待破解。
机械装备产业企业虽多,但一般多为外地企业配套,企业之间协作不够,整个行业总体制造水平也不高,3D打印、高端热处理等目前还是空白。另外,“机器换人”还没有真正为企业所重视。在智能设备投入和研发方面,只有金飞达、创新包装、迅达机械等少数企业应用和推广。“机器换人”的步伐需进一步加快。据了解,目前,我市正实施产业智能化工程,以工业企业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我市电线电缆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产品销售可谓“经纬天下”,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产业整体工艺装备技术水平还不高,企业还缺乏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的能力。虽有曙光、光明、赛德等一批行业的佼佼者,但大部分企业的产品还集中在中低端阶段。行业中,虽有10多家省级研发机构,但研发力不强,人才缺乏。同时,我市虽然被命名为“国家火炬高邮特种电缆特色产业基地”,但缺少“国字号”产业研发和检测机构的支撑,整个产业规模同宜兴的官林镇、安徽的无为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单体企业的实力也只有宝应宝胜电缆集团的十分之一左右。
我市的照明灯具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覆盖面广,“中国灯具制造之乡”享誉海内外。但我们也应看到产业的不足:产品档次不高,自主品牌产品不多,70%的企业仍以灯杆加工为主,而且同质化竞争激烈。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富民产业,但随着服装市场多元化发展,该产业迎来了“阵痛期”,企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发展规模单一,自主品牌缺乏,大部分企业仍以代加工为主,前无设计,后无营销。除波司登、神游制衣等少数企业外,其他企业创牌意识淡薄,几乎无品牌话语权,无法与外地大企业、大品牌抗衡。
让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内核芯片”
站在“十三五”新的起跑线上,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四大基本产业,实现工业开票销售达千亿元的目标,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市经信委主任陆炜认为,看到自身的不足,才能更好地补缺补差,更好地谋划好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那么,如何扬长避短,切实解决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力促四大基本产业转型升级、脱胎换骨?市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开发区等部门单位、乡镇园区负责人有一个共识:要让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内核芯片”。
如何创新?业内人士认为,要继续实施产学研合作,让合作项目真正实现孵化和转化。积极招引高层次人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和落地效应,为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酵母”作用,切实推进新产品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能让企业技术中心成为企业的“摆设”和“面子”。
此外,要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打通企业互联网线上线下的销售融合渠道。“十三五”期间,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要达90%以上。在工业电子商务上,我市有基础、有示范,并尝到了甜头。要多培植一些像金飞达、十二粉黛、百仕德、光明电缆、海潮科技这样的电子商务企业,以互联网经济助推产业转型升级。针对产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共性问题,要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技术改造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领域延伸,由单个企业改造向产业链协同改造转变,进一步加大对技术改造的投资,建成一批智能制造企业,真正实现“高邮智造”的目标。
“十三五”期间如何进一步提升载体水平?业内人士认为,要推进重点园区和特色发展型园区的建设,放大园区的集聚效应。比如,打造华翔产业园,延伸资源循环利用路径,发展城市再生资源利用产业。打造汤庄液压机械产业园,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主机制造配套能力,让液压机械之乡重振雄风。打造电线电缆产业园,全面提升产品档次,提高错位化与配套协作水平。打造电动工具产业园,推进CAE等先进技术运用,引领产业走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的发展之路。完善电池工业园,将电池工业园打造成绿色储能产业基地。同时,充分发挥开发区、城南经济新区、湖西新区“三驾马车”的引擎作用,以大平台集聚大产业,以大产业催生经济新的“增长极”。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十三五”期间,我市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以全方面的扶持政策,助力企业突破瓶颈约束,破解发展难题,顶住下行压力,增强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