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集邮爱好者,“邮龄”已有30多年。《道教》邮集“镀金”,对倪文才而言既是偶然,更是必然,可谓厚积薄发。
“是《道教邮票欣赏》这本书让我萌发了创作《道教》邮集的灵感。”倪文才坦言,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新华书店看到《道教邮票欣赏》一书,买回来仔细阅读后觉得受益匪浅,便萌生了编组《道教》邮集的想法。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便立即付诸行动。
然而,编组一部《道教》主题的邮集并非易事。首先,要了解道教方面的文化,这样才能确立整部邮集的框架;其次,要收集道教方面的邮品,这样才能丰富邮集的内容。“编组这部邮集,我仿佛撰写了一篇以道教为专题的学术论文。”倪文才告诉记者,确立这个目标后,他开始恶补道教方面的知识,从书店购买了《道德经》《黄帝阴符经》《周易参同契》《周易》等多本道教方面的经典名著,利用业余时间反复研读,终于对道教方面的知识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源于老子、庄子的道家理论、原始社会的鬼神崇拜和方仙之说,创教于东汉时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将修道成仙定为终极追求目标。目前全国现有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3万多座,其中道教宫观9000多座,住观道士3万多人,散居道士6万多人,民间信奉道教的群众有1亿多人。
“几本书读完以后,这部邮集的‘排兵布局’基本形成。”作为一名邮文化研究者,同时又是一名集邮爱好者,倪文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做事风格在《道教》这部邮集里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这部邮集前前后后花费了倪文才大约4年的时间,期间几易其稿,从邮集的“主标题”“子标题”到运用的邮品均经过反复推敲、斟酌,并且不厌其烦。其次,他还向著名的集邮家马佑璋、杨桂松、葛建亚等请教,请他们“挑刺”。专家们告诉倪文才,他只是简单地将道教方面的邮品进行罗列,而一部邮集是要通过邮品来讲故事。专家的意见令倪文才茅塞顿开。于是,他根据专家的意见将这部邮集打散、重新编排。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道教》邮集制作完成。2013年,倪文才将之送至江苏省第9届集邮展览中参展,摘得银奖。这个奖项对于初试牛刀的倪文才来说是个莫大的鼓励。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参展,他不但学到一些集邮方面知识,还了解到一些编组邮集的技巧和评审规则。
“摘银”归来,倪文才既开心,又感到不甘心。他沉静下来,决定将这部邮集再次重新制作,增加其“含金量”,向江苏省第10届集邮展览冲刺。
根据规定,同一主题的邮集要想再次参加展览,必须有不低于30%的更新。他一边继续“充电”完善邮集,一边继续向专家请教,同时还不耻下问,经常与高邮本土的集邮爱好者交流切磋,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付出终有回报。《道教》邮集在第10届集邮展览中一亮相,立即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终于“揽金”。谈起《道教》这部邮集,倪文才神采飞扬、如数家珍。采访时,他兴致勃勃地在电脑中向记者一一展示了他的“宝贝”们。记者看到,整部邮集从“信仰来源、神仙体系、名山宫观、文学烙印、民间习俗”5个部分论述了道教的传承和发展对我国的政治经济、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和民间习俗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文字精炼。
据了解,倪文才编组的《道教》邮集共5框、80页贴片,其中集邮素材有邮票、明信片、实寄封、邮戳等,这些素材分别来自中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泰国等十几个国家。在这些素材中,既有我国的清朝邮票,又有外国的古典邮票,而这些邮品绝大多数都是倪文才通过网购得来的。因为集邮,倪文才俨然成了一位“时尚达人”,不但学会用电脑制作贴片,还学会了网上购物,打字速度也是超级快。如今,他已是淘宝皇冠级买家,在网上的购物订单已累积了96页之多,这些订单99%均是邮票订单。
此次《道教》邮集“摘金”,更坚定倪文才将集邮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下一步,他还要将《道教》邮集进行再次编组,旨在向国家级邮展冲刺。
倪文才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才幸福。他自从担任高邮市集邮协会会长以来,已编组了《大运河》《环保》《戒烟》《轮椅上的坚强》《邮票上的李氏名人》《中山装》《履行政协职能促进勤廉建设》等10多部、20多框邮集。更重要的是,他不但自己带头编组邮集,还希望高邮有更多的集邮爱好者加入到编组邮集的行列中来,为宣传和弘扬高邮邮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