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党风政风焕然一新,但有些干部却深感为官不易;在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身上,也不合时宜地出现了一种“不作为”的怪现象。比如,遇到矛盾纠纷不是想方设法予以化解,而是拖、糊、涮,这是“太极高手”的怕事不敢为;新形势下能力不足、本领恐慌,整天混混日子,这是“南郭先生”的平庸不能为;说起来工作多么重要,实际上能推就推、能躲就躲,这是“甩手掌柜”的懒政不想为。这些“为官不为”的种种怪现象,是对党和人民期盼的极大辜负,让本应廉洁高效的行政环境罩上雾霾。
在其位谋其政,为官一任,就要确保一方平安,造福一方百姓。干部不能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更不能不负责任、为官不为。群众赋予干部权力,干部就应用好权力为民造福,这是干部的责任和义务。某种程度上,“为官不为”也是一种腐败,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引起警惕并切实加以治理。
“为官不为”危害不浅,绝不仅仅是作风问题,需从严教育、从严监督、从严惩治,需下猛药、出重拳。对于基层党员干部来说,应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心中有党,夯实思想基础。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是行动的方向。基层干部不作为,关键点都是由于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没有上进心,没有责任感,心里想着“无事能干,索性不干”,实际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因此,整治“为官不为”首要的是纠正这群人的思想观念,要把补足干部精神之钙摆在首要位置,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带头深入村、社区和部门单位进行理论宣讲,促进基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建设精神家园。要制订专题学习计划,完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让想干事、会谋事、敢担事、能成事成为全市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和价值取向。
二是坚持心中有民,增进为民情怀。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利用一切可以操作的空间,集中一切可以调用的财力,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和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的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大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投入,持续推进“综治·平安·法治”建设,高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同步提升,提高全市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是坚持心中有责,强化责任担当。“为官不为”的干部奉行的是明哲保身的为官哲学,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敢担当”,责任意识弱化,因此要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引导干部深入项目建设一线、招商引资一线、信访维稳一线,主动担当负责,掌握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落实;要加强机关人员岗位负责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兑现承诺制等制度的落实力度,增强效率意识,让广大党员干部不敢闲、不能闲、闲不住;要加强对重点工作、重要事项的督查会办,明确责任清单,杜绝弄虚作假,确保各项工作推进到位。
四是坚持心中有戒,守住为官底线。一些党员干部对反腐倡廉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不太适应,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太理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屡试不爽,“马上就办、立即就办”束之高阁,必须要深入开展效能问责风暴行动,严肃整治“慵懒散拖”“熟人经济”“中梗阻”等问题;要严明组织纪律,勤督查、多暗访、常曝光、严查处,对“为官不为”现象严肃问责、严格执纪,真正让广大党员、干部明白“在其位就得谋其职”,努力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争创一流。
尸位素餐必不可取,夙夜在公才是正道。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应时刻谨记“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也只有这样才能不偏离信仰、才会有所作为,才可以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落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