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展展什么?邮展主要展的是集邮爱好者运用邮品根据一定的方式和规则编组的展品。
一部展品,它向人们展示某一方面的知识,展品的编组者不仅要懂集邮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是展品专题所涉专业的“行家”,如我市在扬州市邮展中获奖的《汉字》展品的作者所学专业是中文,《牛》的作者高蔚林毕业于苏北农学院(今扬州大学农学院)畜牧专业,《药用植物》的作者俞汝怡是市人民医院的药剂师。有的即使不是所述专业的科班出身者,但也对所涉专业有一定的研究和造诣。同时,通过编组展品也有助于作者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提高。因此,他们编组的展品,容易切入主题,进入“角色”,如《汉字》展品包含了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分类、发展方向及书写工具等,《牛》讲述了牛的种类、习性、分布、用途等知识。
两部展品的思想性也是可以拿高分的。《汉字》找出邮品上的错别字,针对社会上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呼吁人们要正确使用祖国文字。《牛》则从牛的生存条件谈到保护生态环境,谈到保护牛等人类的朋友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组集展品并非是同类邮品的简单罗列。一部好的展品是作者多年知识的积累,要求作者广泛地收集素材,匠心独运地使用素材。中国的邮票上直接明了的汉字多的是,作者却从J167那朵“线团花”中抠出汉字“女”,这真是没酒喝出酒味来。面对J162-2孔子周游列国,稍不留神便有可能信口指牛为马,《牛》作者不人云亦云,仔细观察准确认证,恰到好处地选用这个素材,展示了作者掌握素材知识的能力。
邮展是集邮者的竞技场,既然竞技就得遵守规则,《汉字》的作者有不少名人亲笔信封,但因不是邮政部门所为,不符合邮展规则,这样的素材作者一个也未用,再如,牛黄实物再贵,同样也未上《牛》集。规则是行动指南,但并不束缚开拓,好的展品有着成功的拓展,“捉错字”就是《汉字》的拓展;《牛》中用纪鲁迅“孺子牛”手迹、T141-3《齐奋进》来表现人具有的牛的精神是非常妙的,这也是一种拓展。
展品是集邮者收集和研究成果,是作者素质水平的体现,组集既能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组集是一件苦事,苦也可转化为乐趣,让我们去编组展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