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扬扬抢我的东西”,“欣欣把我的画弄破了”,“鹏鹏和小语打架了”,“浩浩不跟我玩”……在孩子间的日常交往中,常常会发生诸如此类的矛盾和冲突。一般情况下,一些家长和教师将孩子之间的冲突视为一种不好的行为,认为冲突具有破坏性,是应该避免的。面对孩子的吵闹,家长和教师往往采取强制的方式解决问题,但结局往往不尽如人意。
其实,与同伴交往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同伴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些冲突事件的背后往往藏着重要的教育契机。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看待,把握教育契机加以引导,以下几点不容忽视:
一、孩子与同伴交往的需要
家长和教师要理解孩子与同伴交往的需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其他的同伴接触交往。但是,孩子毕竟年幼,对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不能好好掌握,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孩子同伴间冲突问题的解决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家长要有意识地借助孩子同伴间的冲突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他们。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将逐渐学会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合作与分享………这些能力的掌握,可以使孩子避免一些冲突,也能使他们逐渐学会解决自己与同伴的冲突。
家长要欢迎孩子的伙伴到家中作客,鼓励孩子自己做主人,招待他的小伙伴。孩子在当主人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形成规则意识,并用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家长和教师还应鼓励孩子和他的伙伴组成小组共同学习、共同活动;要留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允许他们单独在一起说悄悄话,进行秘密的小活动。
二、辩证看待孩子的同伴冲突,适时开展教育活动
当面临同伴间的冲突时,家长或教师应该考虑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获得哪些与人交往的经验,而不是只考虑冲突的消极影响,尽快地结束冲突。面临孩子的冲突时,应耐心地听听孩子的意见。真正的教育是在真心地聆听之后进行的。教师应该做的事,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进一步开展教育活动,让孩子从中获得新知识。
三、引导孩子正确解决同伴冲突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是常有的事情,成人不可能每次都能及时地介入冲突事件之中。成人要大胆地放手,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自己与同伴的冲突与矛盾,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面对问题时,往往有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孩子自己更可能以一种友好与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冲突,也更利于孩子的发展。家长和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空间与机会,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来解决类似的小问题。
家长和教师还应理解,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必要的。成人应相信孩子有独立解决同伴冲突问题的能力,并给他们提供机会,使孩子在问题解决的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中积累经验。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却担心自己的孩子在与同伴的冲突中吃亏或是仅仅为了自己的面子,而不给孩子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常常包办代替孩子解决冲突。实际上,孩子的这些矛盾和冲突都是生活中的小摩擦。冲突可能是孩子的一种交往方式,他们可能会因为冲突而与同伴从不熟悉到熟悉而成为朋友。
吵吵闹闹是上帝赐予孩子的礼物,孩子们在吵闹中长身体、长智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冲突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家长应对孩子的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忍耐,多一些引导,让孩子在”吵吵闹闹“中真正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