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峥嵘岁月里,高邮这片热土上,也曾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抗战故事以及有名或无名的可亲可敬之人,这其中又数临泽之最。
临泽地处高、宝、兴三县(市)交界,环河绕荡,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临泽是中国共产党星星之火在高邮地区燎原的起点。1927年12月,中共江苏省委来高邮发展党员,建立支部,驻地就在临泽;1928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临泽支部诞生,是高邮第一个党支部。据不完全统计,整个高邮有烈士1628名,其中临泽就有296名,临泽镇素有“苏北小延安”的美称。
如今,临泽镇的红色文化依然浓烈,临泽党委政府重视红色文化教育的宣传,怀着对革命烈士的无限追思、对一方厚土的无限深情,该镇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期间,编辑出版了《在临泽这片红色热土上》一书,将全镇的烈士事迹、军民情深故事作一个搜集整理,学习先辈先烈践行群众路线。为了更形象地把临泽的红色文化符号串联起来,兴建红色文化广场,取名“红色广场”。据临泽镇党委副书记王业星介绍,广场上有纪念浮雕、纪念亭,浮雕长13米,宽2米,展示了不同时期临泽的革命斗争故事,纪念亭取名“日月亭”,寓意革命先烈的精神与日月同辉,同时用景观灯、文化牌布置红色教育诗词,用诗词文化将启迪意义抒发出来,让英灵得以慰藉,让新人得以激励,让热土得以彰显,让古镇得以添彩。
临泽老百姓更是热衷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在临泽镇朱堆村,有一位名叫杨文华老党员,前几年,他牵头筹资兴建烈士墓,并在此墓基础上建设红色教育基地。 走进教育基地便看见,与纪念碑相对应的墙壁上刻着:红色教育敬恤英诜勿忘历史慰藉亲人16个大字,相对应的纪念碑上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后的纪念墙上则是该村19名革命烈士的姓名和生卒时间。
19名革命烈士的背后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的精神也远远影响着他们的后代,如今,在临泽镇朱堆村仍住着这些烈士的后代。今年86岁的成万良便是革命烈士成俊生的儿子。1902年出生的成俊生1943参加革命,时任宝应县第52团游击连连长,1945年在沙沟歼灭战中光荣牺牲,时年43岁。父亲参军时,成万良已经15岁了,所以对父亲还有着很深的印象,他说,小时候家里穷,父亲带着他母亲以及他们兄妹4人一起在上海谋生,直到1942年全家才一起回到老家,回到老家没多久后,父亲就参了军。父亲参军后,一家子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身体本就不好的母亲身上,尽管如此,母亲没有丝毫的抱怨,一个人在家养育着4个儿女,1944年的一个冬季,3天之内,弟弟和妹妹相继因脑膜炎去世,父亲在部队里也没有时间回来看过,没过多久,1945年2月份,在一次与日本鬼子游击战中,父亲不幸牺牲了,父亲去世的消息还是当时的村长杨振昌来到家中通知的。
“父亲性情耿直,是个喜欢讲话的人,”成万良说,受父亲的影响,自己后来也入了党,参加地方工作,自己有了孩子后,他经常将父亲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爷爷的事迹,受爷爷的影响,不仅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参了军,一直在部队工作,唯一的孙子也参了军。虽然成万良今年86岁了,但他时刻关心着国家时事政治,读报是他每天的必修课,每当在报纸上看到有意义的文章以及领导人的照片,他都会剪下来表框,挂在堂屋的柜子上。成万良说,自己在炮火中长大,深知如今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是众多革命烈士鲜血换来的,不能忘记他们,如今祖国强大了,再也不怕外敌来侵,看到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想想都幸福。
同样生活在朱堆村的72岁邹庆荣是革命烈士邹士林的儿子。1921年出生的邹士林1945年参加革命,1947年在兴化钓鱼庙牺牲,时任职务是兴化团四连连长。和成万良不同,父亲邹士林参军时,邹庆荣才2岁,父亲牺牲时,他也不过才4岁,对父亲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也只是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是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邹庆荣说,杨文华筹资兴建了烈士墓,查询了每一位革命烈士的生平,让他对自己的父亲有了一些了解。尽管对父亲没有太多的印象,邹庆荣的继父也参加过解放战争,受继父的影响,他对军人非常崇拜,自己的3个儿子中两个儿子都当了兵。“前不久,小儿子还带着我去湖南参观毛泽东主席的故居。”邹庆荣笑着说,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有了他们的流血牺牲,才有了今天和平的生活。
在临泽镇不仅杨文华热衷于红色教育传承,已故的离休老干部颜仁禧在自己在世时,也曾多次呼吁,并自费出资帮助牺牲在芦苇荡内的12名新四军无名战士修建烈士墓。杨文华、颜仁禧……正是这一个个的热心人,让那些革命烈士得到安息,让他们的故事得以传承,教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热土血火铸英雄。尽管那段充满硝烟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不应该遗忘那段屈辱的历史,牢记过去,珍惜现在,为祖国的未来加油努力!
王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