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临泽与“建专”红色热土上“抗大式”学校
  □   杨文华

  1945年4月,在宝应县郑家渡,一所由苏中抗日根据地第一行政区(简称一专区)地委、专署创办的建设公学正式开学,取名为建设新中国专门培训学校(简称一建专)。当年的九、十月间,地委、专署决定,将学员编为财经干部班、文教干部班和初中班。

  1945年11月16日,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界首乡村师范学校在宝应县郑家渡重建,学员以“建专”初中班为基础,23日迁至高邮县临泽镇(旧“界师”校舍已毁于战火,无法迁去),26日正式上课,先后到校的学员有70余人,分为两个初中班。

  “建专”的初中班归为“界师”后,仅保留教干班。后由于形势变化,迁至兴化县的农村李家庄、冀家庄(简称李冀庄)和西马庄。

  1946年初,“建专”又迁至高邮县城的孔庙内(原高邮县造纸厂内),学校又接受了一批从苏南北撤到江北的干部入学,学员人数扩大到近200人。在高邮期间(约半年),学校向部队、地方输送了一批急需人才。当时,由于邵伯伏击战在即,为保存师生力量,地委派专署总务处的杨健来到临泽东北角进行实地考察。

  杨健奉命乔装成一和尚,以修寺庙化缘为名,暂栖宿于匡界白云居寺庙内,实际是对祝家墩子及周边村庄进行一次实地暗访,意在利用祝、朱两户大地主的房屋,在抗战胜利后继续开展教学。就这样,“建专”剩下的年少体弱的学员约40人又转移至高邮运东农村一带,途径周巷、临泽老镇、朱堆,最终在成家垛祝家墩子落脚。

  祝、朱两家是当地开明的地主,都有土炮台,配有土枪和足够的石灰粉。两家相隔小官河,那里地形独特,能攻能守,既可南去北往、西走东进,又可集中隐蔽、分散撤离,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符合“建专”学校组织集训、培养党员干部的战略要地。

  据现已88岁的村民王万元介绍,1946年他20岁时,由乔慕东书记介绍进入“建专”学习。当时学校下设教干班,一开始只有40多人,后发展到二三百人。学员大部分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社会进步青年、党员和积极分子。其中有女学员40多人,都是一式的“二头毛子”发型,与男学员一样穿蓝灰色军装。她们常与农家妇女拉家常、纳鞋底、补洗衣裳、学做针线活,也搞宣传,真是军民亲如一家。

  文化教师是从本地调聘的,有当时新平乡的曹仓(蒋颜人)、冯加银(临泽学士街)、王逸星(川青北荡)、杨达根(成家垛人)、匡文龙(匡界人)等有文化素养的私塾先生。学生白天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晚上则由部队干部对大家进行政治、军事、时事、形势等教育培训。

  那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师生们虽然吃的是供给制,住在老百姓家,可求知问学的欲望与革命激情高涨。谭恩热、王万元、成儒生等几位老学员至今还记得几句顺口溜:“土墩子当讲台,门板写教材,膝盖当课桌,就地坐下来。”“天当房,地当床,糠麸野菜当主粮,游击教学精神旺,难得鱼肉靠嘴旁。”每日三餐时,按班次排队,一般都是站着吃或蹲着吃,先唱党歌,派值班学员去领一盆主食、一盆菜、一盆汤。早晚一般都是以瓜、菜、萝卜和米等煮饭煮粥,难得吃上一顿老红皮的米饭。偶尔遇上打牙祭,吃上点鱼虾肉品之类时,师生们便欣喜若狂。

  接受寄宿的老百姓,把学员们当作自己的亲人给予关照与爱护,只要有条件,还主动腾房让床。一般情况下学员都是用稻草打地铺。学校规定学员每天要叠好被子,打扫好卫生,不得有碍房主生活。主要领导干部和教师,为工作学习方便,大都以单身住在大户人家。

  尽管学习生活艰苦,但学员们仍坚持一边学习,一边帮助老百姓们做事。农忙时,大家要帮助群众割草、车水、拖泥、挑肥、收割等,还要配合当地区队承担治安作战任务,体验战斗生活。

  “建专”的师生们几乎天天唱党歌。王万元的日记是这样抄录的:“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建专”学校还自编革命歌曲,成家垛老一辈人至今记忆犹新:“河里鱼,靠水养,老百姓,来帮忙,参加共产党;为民众,站好岗,打二黄,除恶奸,拥护共产党;我参军,上战场,排困难,求解放,跟着共产党。”

  1946年下半年起,部队人才十分缺乏,“建专”扩招至300多人,但小官河的祝家墩子已难容纳这么多学员了,故将学校迁移至成家垛庄西的成家祠堂内(现朱堆村便民中心处)。

  1947年春天,“建专”全体师生由成官人民用木船送至兴化、盐城交界地区进行游击教学。

  期间的1945年11月23日,“建专”的初中班也就是重建的“界师”到了临泽镇后,驻在何家大楼。那时师生们睡地铺,上课没有教室,挤在门旁过道坚持学习,以背包、砖块当凳子,双膝为桌。12月12日,经各方同意,学校迁到临泽西南角的净土庵、崇宁观(理教院)中。

  1946年3月,学校又将关帝庙、文昌阁扩为教室,并在教室内添置了桌凳。此外,学员们在关帝庙大门楼下砌了锅灶,清理了庙后的瓦砾,架起了单杠、篮球架。这样,体育锻炼及课间活动有了场地,教学、生活等方面条件逐步提高与改善。教室内白色的内墙前上方还贴上革命领袖马克思、恩克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朱德的画像,并贴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红色大字,作为学校的校风。

  “界师”学员虽全部享受公费,但生活艰苦,就餐都没有餐厅。只要不下雨,学员饭前都分组在大院中先列队、唱歌(有时学校领导作简短讲话),然后就地围着菜盆就餐。早晚稀饭、酱菜,中午一个菜就着糙米饭。米供应不上时就吃烂糊面条或面疙瘩。

  1946年春,为了支援前线,学校菜金减发,师生们就利用净土庵附近荒地种菜,还在关帝庙砌猪圈养猪。每天清晨和晚饭后为劳动时间,学员们就到附近农村挖野菜。各组种的蔬菜60%上交伙食房,40%折价发现金,由各组添置墨水、纸张用于学习。

  战争年代虽然经费紧缺,但学校仍坚持不断添置一些书刊报纸,办起了一个小图书室,供学员课外阅读使用。

  1946年下半年,由于形势的变化,“界师”在8月间奉命与江都中学、高邮中学合并为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联合中学(简称二联中),校址仍暂住在运东地区的临泽。后我军主动放弃沿运河城镇,敌人向运东“清剿”,形势更趋紧张。地委、专署遂决定“二联中”立即从原驻地撤至兴化、盐城交界地区进行游击教学。9月20日各校到高邮临泽镇集中,9月23日开始东移北撤,月底撤至兴化县塘港区西马庄等地。10月初,“二建专”撤销,其教干班也并入“二联中”。

  当时,“二联中”分设教干班、中教研究班、初师班、简师班四部分,学校规模有所扩大。后斗争形势进一步紧张,地委、专署令学校向北撤退。11月2日北撤开始,但只有部分年轻力壮的教师(约20人)北撤到山东驻滨海的华中行政干校。简师班、教干班的部分学员则回家打埋伏。1947年3月中旬,“二联中”高宝、兴溱两分部又从各自驻地转移到盐城县的浦顾庄会合,仍按两部开课,至7月中旬合并。

  合并后,学员重新编班分组,分为初一、初二两个班级教学,随后学校又返回兴化县的孙定村。到这时,“二联中”才终于挺过了解放战争中最艰苦的一段岁月。

  1947年夏季,为了培养更多的区、乡基层干部,地委、专署建立了工农兵学校。12月中旬,专署决定将“二联中”并入工农兵学校。至此,“二联中”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建专”学校演变的历史过程,是曲折艰辛的,无论是南往北撤、东走西伏;也无论是当初的“建专”,还是后来的界师初中班、“二联中”的教干班,都与临泽有关。师生们长期坚持游击教学,过着严格的军事化生活,在环境十分恶劣的环境下,为革命队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作者是临泽镇退休干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视觉
临泽与“建专”红色热土上“抗大式”学校
图说“三直接”新十大环节操作规范
广告
高邮报特别报道03临泽与“建专”红色热土上“抗大式”学校 2014-11-10 2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