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号,实际上是祠堂名号,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标志着家族的血缘、历史和荣誉。堂号出现最多的是在祠堂,通常伴有堂联,此外更多地出现在家谱中。堂号的命名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以姓氏的发祥地或者该姓氏很有名望的地方命名;二是以姓氏支系或祖先所居地的地名作为堂名;三是以具有教化作用的词语作为堂名;四是以本姓先祖之德望、操行、功业或者传说故事等命名。
笔者最近在研究姓氏文化过程中,发现高邮的姓氏堂号中有许多励志故事,了解这些故事对于了解某姓氏的历史,激励后人有着一定的意义。
孙氏映雪堂。根据公安局统计数据,高邮孙姓有17000多人,占全市总人口2.04%。高邮孙姓以“映雪堂”居多,从血缘关系来说,他们都是晋代孙康的后裔。映雪堂的堂联是“三冬映雪,千古高风”,其意是对其先祖的一种缅怀和赞颂。
东晋时,京兆(今河南洛阳)有个名叫孙康的人,从小喜爱读书。他除了白天刻苦学习外,晚上也常常学到深夜。但因家境贫寒,正常的吃穿都保证不了,更不用说买油点灯了。因买不起油点灯,就无法正常看书学习,他只好每天坚持在月光下读书。到了冬天,天黑得较早,也没有月光,既不能在月光下继续看书,又不想早早睡觉,他就只好在院子里踱来踱去。忽然,他发现院子里雪光很亮,心想,借月光能读书,那么借这雪光还能看书吗?想到这里,他把书拿出来对着雪光一看,效果果然不错(过去的书是木刻本,字很大)。于是,他就天天晚上借着雪光坚持看书。由于他勤于读书,积累了很多知识,后来成为晋朝御史大夫。孙康这一映雪读书、发奋图强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他的后裔为弘扬祖德,便将孙氏家族的堂号命名为“映雪堂”。
倪氏锄经堂。截至2012年底,高邮倪姓有5100多人,分布在龙虬、临泽、周山、卸甲和城区等地。倪氏堂号很多,其中锄经堂、带经堂所占比例较大。锄经堂、带经堂来源于西汉倪宽“带经而锄”的故事。
倪宽(公元前169—前102年),字仲文,西汉千乘郡人(今山东省广饶县)。倪宽幼时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当时郡国学堂伙房帮助做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五经四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这就是至今为人们传颂的“带经而锄”的故事。也正因为这个故事,倪宽的后裔多把倪氏祠堂的堂号命名为“锄经堂”、“经锄堂”或“带经堂”等。
由于倪宽勤奋学习,被郡国选为博士,深受汉武帝赏识,先后任右内史、御史大夫。期间还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纠正了当时所行历法的错误,为发展中国历法做出了贡献。倪宽去世后归葬原籍,1976年10月山东省政府公布倪氏始祖倪宽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氏三省堂。高邮菱塘乡有一支曾姓家族,其堂号“三省堂”。《曾氏家谱》记载,始迁祖曾亚天于明末清初,兵荒马乱之际,从苏州迁移至菱塘桥北乡休养生息。这支曾姓,虽然人口不多,但从堂号中可以知道他们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的后裔,三省堂就是以曾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而命名的。
曾子(公元前505—前435年),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济宁嘉祥县)。曾子16岁拜孔子为师,颇得孔子真传。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2000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曾子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曾子非常注重修身,提出每天要从三方面检查自己:一是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二是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三是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三省堂的通用联有“三省门第,一贯家声”;“南北真传唯一贯,古今道学第三家”。曾子的后裔认为,曾子得到孔子的真传,并一以贯之。古有四大贤人,“孔、颜、曾、孟”,曾子排行第三,于是便有“古今道学第三家”之说。
张氏进履堂。张姓在高邮是第二大姓,有53000多人,高邮张姓堂号以百忍堂居多,而在城区还有一支张氏家族,堂号是“进履堂”,堂联“紫光烛剑,黄石授书”。进履堂来源于“圯(yi)上进履”的故事,他们是张良的后代。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传为汉初城父人(今安徽亳州市城父镇),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一天,张良闲步沂水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将鞋取了上来。随后,老翁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看他年纪这么大,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翁穿好鞋,老翁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翁故意提前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第二次张良再次晚了老人一步,到了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张良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老者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翁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秦末农民战争中,张良归依刘邦,为其重要谋士,协助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
“圯上进履”故事的寓意在于年轻人要心怀善良,不怕磨难,积极进取,终会成就大器。张良的后人以进履堂为家族堂号,其目的就是对先祖的一种纪念,对后人的一种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