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3年第7期《江苏通讯》刊载了市委书记韩方的署名文章《建设“美丽、富庶、幸福”新农村》,现将该文转载,以飨读者。
省委书记罗志军4月中旬在高邮市金港村驻点调研时提出建设“美丽、富庶、幸福”新农村的要求,罗书记的讲话和全省苏中发展工作会议精神,集中展现了现代农村的新美景,是我省“三农”工作的新目标。高邮市将倍加努力,让高邮农村真正实现“美丽、富庶、幸福”的美好愿景。
彰显生态优势,建设美丽新农村。高邮生态优美、环境宜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资源和竞争优势。做活“水”文章。我市水域面积788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40%。就高邮而言,水“活”则全盘皆“活”。大运河、三阳河都是南水北调工程源头地,与我市水系交叉相联。我们要把大运河、三阳河全力打造成活水走廊、生态走廊和景观走廊。全面推进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注重圩口联并和圩堤达标,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到2016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实施中小河流综合整治重点县、横泾河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畅通河网水系,提升河岸景观。做好“绿”文章。保护、放大高邮湖的资源禀赋,真正做成生态湿地、旅游胜地、水产源地、富有盛名的江淮明珠。积极推进道路两侧绿化带建设,每年新增造林1.5万亩以上。按照“三年计划、两年完成”的要求,今年全面完成自然村庄整治任务。做特“古”文章。高邮是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我市将抓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挖掘古文化,提升软实力。抓好各类保护规划编制和三垛等古镇规划修编,确保高端引领。积极做好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遗产点保护工作,大力实施盂城驿改造扩容、龙虬庄文化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处理好城镇化与彰显古文化的关系,推动高邮城南北大街构成的十里长街历史文化街区、天山神居山风景区及三垛等老镇区保护式开发,让古老街区与现代乡村交相辉映。
推动改革创新,建设富庶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制定激励优惠政策,支持镇村利用闲置土地、厂房及农村建设用地建设农民创业园,充分发挥财政投入拉动社会资本投资“三农”、农民创业带动就业、农产品加工增值的乘数效应,切实解决农民贷款、场地等方面的困难。推动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各级联动帮,以企业联户保就业、党员干部联户保脱贫为抓手,组织企业、党员干部与低收入农户开展结对帮扶,逐一明确帮扶办法、帮扶责任、帮扶目标。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促进农业增效。围绕“三水两有机”(水产、水禽、水生植物,有机稻米、有机瓜果蔬菜)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着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着力推动大宗农产品、大型农机具、大规模种养基地的社会化服务,着力引进引入工商资本进入资金密集度比较高、技术要求比较强、市场拓展难度比较大的农业领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集体增强。按照“财政投入为主、建设相对集中、产权属于集体、收益分配到村、农民优先租用”的思路,用3年的时间,新建标准化厂房、设施大棚15万平方米。同时,不断强化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建设,扎实开展村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星级化”考评,继续选派副科级领导干部到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幸福新农村。我们将抓住城镇化试点机遇,坚持产城(镇)互动、“四化”融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规划编制,有序实施城乡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构建便捷交通网络,加快农村危桥改造,推进镇村公交建设。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共享教育管理资源,扎实开展全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创建。提升卫生惠民水平,推进农村基层医疗改革,确保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所有农民都能够享受10种重特大疾病的再救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重视基层文化队伍和业余文化团队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三送”活动,推进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扩大“秦少游文化奖章”、“汪曾祺文学奖”的影响力,让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并按照“同一制度、不同标准”的原则,把已经进入小城镇的农转居人员纳入城镇社保体系,逐步提高社保标准。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住房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社会保障、城镇住房,让农民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