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汤庄镇沙堰小学 卢有林
对于习惯了现代白话文表达的小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字词生僻、语法特殊,常常让他们望而却步。那么,如何让文言文真正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呢?我踏上了情境化教学的探索之路。
一、初涉情境,开启文言文学习之门
还记得初次尝试情境化教学,是在教授《司马光》这篇简短而经典的文言文时。我深知,对于孩子们来说,理解古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是一大难点。于是,我决定先为他们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一段充满童趣的古代庭院动画,画面中绿树成荫,几个孩童正在欢快地玩耍。突然,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其他孩子惊慌失措。这时,我暂停画面,问道:“小朋友们,如果你们是当时在场的孩子,会怎么办呢?”孩子们立刻热闹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办法,有的说去找大人,有的说用绳子拉,还有的说把水缸推倒。
在孩子们热烈讨论后,我微笑着说:“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聪明勇敢的小朋友,他叫司马光,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做的。”接着,我开始范读《司马光》,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眼神中充满了好奇。读完后,我再次展示动画,按照课文的描述,一步步呈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过程。孩子们一边看着动画,一边跟着我逐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群儿戏于庭”,我引导孩子们观察动画中庭院的样子和孩子们玩耍的情景;“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让他们体会那个孩子的危险处境;“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则重点让他们感受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
这堂课,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不仅轻松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能熟练地背诵《司马光》。初次的情境化教学尝试,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也坚定了继续探索的信心。
二、深入情境,品味文言文的韵味
随着教学的深入,我意识到,仅仅通过动画创设情境是不够的,要让孩子们真正品味到文言文的韵味,还需要更丰富的情境体验。在教授《古朗月行》(节选)时,我决定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月夜情境。那是一个宁静的下午,我提前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些与月亮相关的装饰,如银色的星星挂饰、月亮形状的彩灯。当孩子们走进教室,立刻被这梦幻般的氛围吸引住了。我打开轻柔的古典音乐,然后开始讲述:“小朋友们,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宁静的夜晚,大诗人李白仰望着天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心中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古朗月行》。”接着,我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诗句,我引导他们想象自己就是李白,站在空旷的田野上,望着天空的明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描述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有的孩子说:“我看到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像一个白色的大盘子,好亮好亮。”有的孩子说:“我觉得月亮就像一面镜子,从神仙住的地方飞过来,好神奇啊。”
在孩子们充分想象后,我又给他们介绍了古代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对诗句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他们不仅能准确地解释诗句的意思,还能带着感情朗诵,体会到了李白对月亮的喜爱和好奇之情。
三、角色情境,领悟文言文的情感
除了视觉和听觉的情境创设,我还尝试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深入领悟文言文的情感。在学习《守株待兔》时,我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本剧表演。先让孩子们分组,分别扮演农夫、兔子、大树和其他村民。孩子们兴奋极了,认真地准备着自己的角色。在表演过程中,扮演农夫的孩子把农夫守在树桩旁,眼巴巴等待兔子的急切和懒惰表现得淋漓尽致;扮演兔子的孩子则生动地演出了兔子不小心撞在树桩上的惊慌。结束后,我引导孩子们讨论:“农夫为什么会守株待兔?他这样做对吗?”孩子们结合自己的表演,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农夫太懒了,想不劳而获。”有的说:“农夫运气好碰到了一次兔子,但不能总指望这样。”通过这次角色扮演,孩子们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明白了不劳动是没有收获的道理,同时也感受到了文言文所传达的情感和寓意。
四、收获与展望
在不断的情境化教学探索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他们不再害怕文言文,而是对它充满了好奇和喜爱。从最初的磕磕绊绊读文言文,到现在能自信地背诵和理解;从对古人的行为感到陌生,到能体会到文言文背后的情感和智慧。然而,我也深知,我的探索还只是刚刚开始。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丰富情境化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结合更多的现代技术和教学资源,让文言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