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三垛
我原名钟晓梅,一九二五年生,一九四二年参加新四军,后改名为钟熹清。
儿时,多次上三垛,三垛是我的故乡。
一九三六年,三垛二姑父张德荣、二姑母钟文英,邀大五叔钟柏(时年11岁)、小五叔钟华(10岁)和我(11岁)三个小孩,看都天菩萨出巡盛会(五月十八都天庙会)。农历五月十八日上午,天晴,微风。二姑父领着我们三人在道生烟店门前看会。只见十多位“杀猪人”(屠夫),身着红衣红裤,肩抬五六面直径一米的大锣,鸣锣开道。锣声沉洪,告诉全镇的人们,盛大的节日——五月十八都天庙会开始了。
紧随其后的,就是由四人一组抬的锦绣花塔,这些花塔由众多商家出资搭建,共有二十多座。花塔队伍的后面,是由民间艺人组成的几个巡游方阵,他们吹吹打打,一边巡游,一边演唱。压阵的是都天老爷(当时的称呼),坐在八人抬的大轿(当地称为八抬大轿)上,威风凛凛地巡游过来,众人瞻仰。巡游队伍中的人们,皆笑容可掬,神采飞扬。
从高邮请来的高跷队,扮八仙、扮渔公渔婆,在二桥上下,跳跃舞蹈,动作难度高,生动滑稽,众人喝彩叫好,将都天盛会推向高潮。
美丽三垛
三垛是水乡重镇,镇上四周皆碧水环绕。
三垛是圆的。三河、五街、二巷,河流和街道,经纬交织,前后有序,左右对称,疏密相间,四通八达。
此乃朝气蓬勃、平和安逸的“美丽三垛”。
三条“河”:前河、后河、镇中夹河(流津河);
五条“街道”:前河路街、二街、三街、流津东街、流津西街;
三条长“廊屋”(当地人称为“瓦卷”):前河廊屋、夹河(流津河)东廊屋、夹河(流津河)西廊屋;
三座大庙:光福寺、都天庙、关帝庙;
五祠堂:姜、俞、卞、陆、钟,五家姓氏祠堂;
两所学校:三垛初小、三垛高小;
三座石桥:夹河上的头桥、二桥、三桥,三座石桥;
一个贞节牌坊。
三条廊屋的结构均为杉木梁柱、青灰瓦顶,木柱底座都是原石底座承重,廊内路宽三米多,为行人遮日晒、挡风雨。前河长廊为东西向,夹河两岸长廊为南北向,与江南嘉善市西塘古镇长廊相似。
我的同学卞家齐、卞家声的家,就住在二桥、三桥间西侧,家中开了间杂货店。
商业、其它
从前河街道由西向东,有张家蜡烛坊、葛雨滋中医药店、米店、吴心瑞儿科医师药店、宏大木行、东巷南出口西侧一家上规模的绸布店。
张家蜡烛坊,在高邮东乡独此一家,店面宽阔,前店后作坊,有员工七八个人,生产大小不一、轻重不等、形式多样的蜡烛,外形有方有圆、颜色有红有白。当年的民间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之事、敬神祭鬼、拜谒祖灵,都需要不少的蜡烛。张家蜡烛坊批发零售兼营,面及四方,生意极好。
吴心瑞医师,医艺高,医德好。
我九岁那年,不幸患上疟疾,历时半年多,在二沟医治不见好转,浑身乏力,十分痛苦,人也显得特别消瘦,只能吃些稀粥、咸菜。我的祖父钟应贤(二沟杂货店杂货商)用船带我到三垛,请吴先生诊治。吴大夫三十多岁,兴化人。他开了一剂中药,嘱咐回家煎服,若有效再来,无效就不要来了。回家服用二剂,病情见好,又请吴先生再开两剂中药,先生叮嘱不要再来了(为病人省钱),服后痊愈。
后来,我参加新四军后。1943年夏,部队在宝应县夏集东涧河下梢北安丰镇附近的村庄活动,北安丰东临一望无边的大纵湖,连片的沼泽泾地,是蚊虫肆虐之地,疟疾多发,疾病连区。当时连队战士多人身患疟疾,而我幸免。
先生救我沉疴,始有今日,终身谢恩!
二街主商业区
二街由西向东,有区公所、巡警所、当铺、立大棉花朴席店、麻油坊、道生烟店(烟叶、刨烟丝)、张德荣绸布店、庆丰茶店、森园茶店、几家酱园······
二街北面的三街,以住宅为主,但三垛最大的商行“同泰昌”就坐落于三街和二街之间。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沿二街向北约五十来米,就是大名鼎鼎的同泰昌商行。同泰昌庭院深深,店屋高大,柜台内外装满各种百货:绸缎、冬夏布匹、各类纸张、山珍海味南北货、桐油、油漆、煤油、日用百货······
同泰昌拥有员工二十余人,待客热情周到。同泰昌的进货渠道广,上海、镇江、扬州、泰州等地都是它的货源地,绸缎布匹都是直接从上海的工厂进货,桐油油漆等都是从镇江扬州等城市进货。
同泰昌货真价实,服务态度相当好,批发零售兼营。周围二沟、甘垛、三郎庙、柘垛等地客户都是从同泰昌进大部分货。
我的外婆张周氏,家住一沟乡下,距离高邮县城比较近。我的三舅舅订亲,外婆让我母亲陪同,到三垛同泰昌购进布匹、礼品。
一九三九年秋,日本飞机轰炸三垛,同泰昌被全部炸毁,同泰昌员工和顾客死伤多人。传闻同泰昌老板曾暗中捐助抗日,日本鬼子以轰炸来恫吓同泰昌老板和三垛人民,为日后侵占三垛打下伏笔。
文化瑰宝——光福寺
光福寺在镇东北百余米处,地势较高。东有大场(集会场),北面是连片的农田。光福寺鹤立于三垛,俯视全镇,气势非凡。
下殿高耸挺拔,屋脊至四檐,四条完美弧线向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方延伸傲翘,其势如腾龙奔马,空灵壮丽。
大殿东西北三面“海岛群仙”特大幅檀香木雕,岛屿前后左右,参差不齐 ,形态悠然,海波起伏,祥云缭绕。上百菩萨像,或行或止,或坐或立,或威猛、或和善,或严谨、或悠闲,或俛首沉思、或相视欲言。其神情、形态、服饰各异,似无关联,然整体相辅相成,栩栩如生,精妙天成。
光福寺风格奔放,气势恢弘,尽善尽美。观者赏心悦目,终身难忘。三垛光福寺,堪比江南苏杭、无锡、常州之诸古刹名寺。鄙以为伯仲之间,各有千秋。
如今,躬逢盛世, 重建光福寺,相信光明欢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水乡美味——美食镇
三垛水产食材新鲜丰富,饭馆众多,厨师艺高。
1939年,到三垛二姑父张德荣家做客,二姑父请我们到饭馆吃鸭血、虾籽做的汪豆腐,韭菜炒长鱼(黄鳝),味道无比鲜美。
1985年的一个严寒日子,在三垛表弟家做客,我们一行与表弟家人共食“冰羊”(白切冻羊肉)、羊肉羊杂汤、熏烧肉、蟹黄包子(包子不封口,好看又好吃)。吃了蟹黄包子,再吃其它菜,什么都无味。
三垛几家油面店(茶食店),制作各色糕点:董糖、花生糖、寸金糖······香甜可口,丝毫不比名店“稻香村”逊色。
三垛早点、早茶好香,油条、烧饼香气诱人。刚出炉的椒盐插酥烧饼,脱壳芝麻盖满表面,层层起酥,外脆里酥,吃了还想再吃。
五香茶干凉拌蒜丝,可伴早点,亦可零食,味美无比。
三垛人真是好口福,三垛是名副其实的美食镇。
筚路蓝缕建古镇
三垛建镇得到了当时社会各方的大力资助。
建镇初,有通晓人文、水文、土壤、建筑、宗教、财会等诸多能人大匠,实地勘察,细致研究。根据低洼、湿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河取土垫垛,通盘规划,安置河道、街道、商店、住宅,于适当空间预留庙宇、祠堂、学校用地。
几代人含辛茹苦,锲而不舍,日增月累,积沙成塔,建成了美丽的三垛镇。
今人为先祖的大智大勇而自豪!为前辈福荫后人感恩铭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