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刚进教室不久,照例提醒小朋友们拿出课外书,准备读书。圆圆脸蛋的小Y跑过来,笑眯眯地对我说:“老师,我奶奶说,下午要去吃酒,我请假。”嗯,吃酒,不上学?我愣了一下。“去哪吃酒啊?”一旁的Z(我们班的配班老师)笑眯眯地问她。我的眼睛也紧紧地盯着她。“去太爷爷家。”小女孩开心地告诉我们。“噢,那下午吃酒时,要奶奶喊W老师和Z老师一起去……”Z继续开着玩笑。我笑了笑,没有说什么。
半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我也将这件事抛到了九霄云外,毕竟,没有家长的电话或口头请假,我是不会当真的。
不过,下午的事情还是让我感到了惊讶,一直到快上第一节课时,小家伙都没有来。倒是Z来了,她告诉我,中午放学时,她看见了孩子的奶奶,奶奶跟Z请假,孩子的太爷爷去世了,下午,她们一家人要回家。
这时,我才明白,吃酒原来是这回事啊,孩子年龄小,她对亲人的离世没有概念,还以为,自己去老家只是吃酒,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她的心中,回家可以吃酒,太爷爷的离开意味着什么,她并不知道。那样的沉重的话题是现在的她所理解不了的,她只知道,自己下午不用来上学了,她可以回家吃酒了……
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几年前的一幕:那年,我教的是四年级,班上的一个姓D的女孩,爸爸因车祸永远地离开了。听到消息的时候,我和那个女孩的妈妈都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应该怎样告诉孩子。最终,孩子的妈妈希望我不要告诉她爸爸离开的事实,让我对孩子有所隐瞒,把事情的真相交给时间去慢慢揭晓。
虽说,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在这一瞬间,我还是想到了小D,很想问问她,孩子,现在的你还好吗?面对今天的小Y,我不由地想问问自己:我们,作为老师,作为长者,究竟应该怎样向孩子诉说生与死这个沉重话题,是说实话呢,还是选择逃避?可是,今天我所面对的是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说那么沉重的话题,好像不怎么合适吧?但是,如果仅仅让孩子以为是回家吃酒,我也觉得不太合理,那我究竟应该怎么说呢?
算了,就让她以为是回去吃酒吧,我又何必让这么小的孩子背负那么沉重的包袱呢?又或许,再过一两年,我会让孩子们看那本《妈妈走了》,让书本中的故事去慢慢地教会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