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8月2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有晚年的父亲
  □  陈治文

  如果父亲还健在的话,今年应该100岁了。然而他却在49岁那年就英年早逝,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五十年了。我的父亲,他没有晚年。 

  父亲的童年还是比较幸运的。他出生在一个小职员家庭,上有五个姐姐,只有他这么一个独子。老来得子,又是个老巴子,可谓掌上明珠,实在是惯得不得了。家里再困难,生活再清苦,他还是吃好的,穿新的,甚至还上了好几年的私塾(五个姑姑没有进过一天书房门)。从《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一直读到《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在那个年代也算得上个小文化人了,这点墨水也成了他后来谋生的本钱。 

  世道艰辛,难以预料。我的祖父祖母在父亲还不满十六岁的时候就先后去世了,五个姑姑也都己先后出门嫁人,剩下父亲孤苦伶仃一个人,只好独自谋生自食其力了。于是他就靠上私塾识的几个字办起了私塾馆,当起了小小的私塾先生,去教一些七八岁的小娃娃。他从少年一直设馆教到而立之年。这当中虽然由于战乱有过几次中断,但还是继续教了下来。这一教就教了十几年,成了方圆好几里有名的陈先生。

  父亲私塾一直教到解放初期的1952年。那时候人民政府重视乡村教育,开始大力创办公办小学。由于师资奇缺,就广泛招考教师。已经30多岁的父亲也就迎来了他人生最辉煌最有价值的时期。他顺利地通过了政府组织的招收公办教师的考试,成功地当上了光荣的人民教师。当时由县文教局统一分配,安排他到离老家周巷近30里的临泽镇最东面、紧靠兴化的一个水乡小村小李庄,去创办了高邮县小李初级小学。尽管那个时候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但父亲没有畏缩,硬是坚持了下来。一个人先后教起了一至四年级的“大复式”。全校也就是父亲一个人,既当校长,又兼教工,既要上课教学,又要烧火剥葱,名副其实的里里外外一把手。离家远,交通只有靠两条腿。加上是水乡,还要过河过港等摆渡,交通很不方便。所以父亲很难得回家一趟。偶尔到临泽镇上开会了才顺便回家去一次,第二天吃早中饭就又往学校赶了。这来回六十多里还是很累人的。离家远回家少也就让父亲一门心思扎在工作上,以校为家,以生为友。

  父亲在小李庄一带人气旺,威信高,就连现在七八十岁以上的人,还记得当年那个很了不起的陈先生。父亲教学成绩比较拔尖,年年评为先进教师受到县文教局的表彰,没几年就被提拔调任完小校长了。先后在临泽地区的菱湖小学、东沟小学、韩庄小学工作。在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还曾到当时最艰苦的荡区甘垛一带教过学。这当中,父亲受尽了磨难。由于闹饥荒,人们肚子吃不饱,都饿得皮包骨头,路都走不动,哪里还想上学呢!父亲尽管也得了黄肿病(一种因长期饥饿营养不良而得的病),仍坚持带领老师们天天早上上门请学生、中午上门带学生、放晚学还要分头送回家,并且一再约学生第二天要来上学。由于父亲的努力,他们学校流失的学生很少。

  1963年,父亲被调至周巷靠近家的新颜河小学工作。虽然离家仅二三里路,但他一心放在学校里,一门心思扑在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上。他喜欢家访,时常放学后要到学生家中走一走,和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因而结交了一批又一批的家长朋友。父亲家访从不告状,都是肯定学生在校的良好表现和学习进步的情况,学生们也就都喜欢他到他们家去。他爱校如家,每个星期六、星期日晚上和寒暑假都要去护校。护校是义务,没有任何报酬,他完全当成了自己的任务,并且风雨无阻从不无故间断。

  父亲遗憾地于1968年暑假期间英年早逝了。他没有晚年,但是他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活得还是很精彩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专版
东风学校
馒头(小小说)
没有晚年的父亲
戏精
高邮报副刊03没有晚年的父亲 2018-08-21 2 2018年08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