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在市政府分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六人,赴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安徽绩溪县考察学习。两天里,我们先后考察观摩了四家企业和一条正在建设中的电子商务街。时隔数月,绩溪县劳模实业集团一直还在脑子里打转,总觉得这家集团不仅名字夺人眼球,而且在经营上有独到之处,也具有可学、可观、可复制的特点。
劳模实业集团的创始人、掌门人姓马,名劳模。用一种荣誉称号做名字,全国罕有,再用其作为企业名号,我也是第一次见到。
马劳模和他的名字一样,颇有传奇色彩。他是农民的儿子,种过地,当过村长,现在是安徽省著名企业家。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贷款20元(请注意,不是20万元,更不是200万元)起家,在乡间开了一家小菜馆,经营自家的祖传菜肴“红烧肉”。经过三十多年发展,现在的劳模集团是一家综合性的民营企业,旗下有酒店、徽菜研究中心、徽菜配送中心、蔬菜种植合作社,还有徽菜文化园、旅行社、中式烹调技师培训站,年销售早已过亿元。他以中学文化的根底坐上了大学客座教授的宝座。他以乡里厨子的独家技艺,获得国家、省级烹饪大赛的大奖。他甚至跑到台湾与厨师们切磋技艺。他和他的企业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太多太多了,仅劳模集团获得的荣誉就有:国家级有机大米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企业(园区)、第四批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安徽省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安徽省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等。
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道。马劳模何以将一家当初用以糊口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影响全国、利及乡人的规模企业?看了企业宣传片,听了马劳模的介绍,我感触最深的是马劳模的锐意创造创新,不断超越自我。
1 创新菜品
徽菜是中国十大菜系之一,绩溪是徽菜的发祥地。马劳模不仅熟练掌握徽菜的烹调技术,而且从其岳父那里学得了“红烧肉”的独家烹制方法。一碗“红烧肉”撑起一个门面,他的红烧肉还曾招待过回家省亲的前国家领导人。马劳模认为,徽菜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还是未来的,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使徽菜名扬四海,活力永存。因此,他四处拜师学艺,参加大学培训,潜心研制菜肴。近些年来,他先后创新制作的“徽州鱼头”“山珍丸子”“卷心豆腐”等菜品,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喜爱。马劳模说,菜品创新,离不开传统,又必须跳出传统,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糅合,注重色香味型的和谐组合,注重原料的质量,注重消费者的饮食需求。每家酒店、每家企业都必须有自己的绝活,才能在如林的企业之群中生存下来,发展下去。
2 创新载体
马劳模儿时的梦想,就是做一个厨师。为此,他不当干部开饭店,向岳父学,向妻子学,向大师高手学,学而不厌,乐此不疲。捧到了国家级大厨的证书后,他又生出了新的梦想,梦想把徽菜送到全国消费者嘴里,深入挖掘徽菜的文化内涵,使徽菜永远立于名菜之列。因此,他建立了徽菜研发中心,与院校合作,与大师联手,依托科技,凭借资源,大力研发新型徽菜。他建立了徽菜配送中心,将臭鳜鱼、红烧肉等徽菜制成半成品,附上详细制作说明,送往全国各地。为了延长菜品的保存时间,他不惜资金投入,上设备,请专家,突破一道道包装储存延时难关。他创建了安徽省第一家民营徽菜文化园,文化园一式的徽式建筑,集徽菜历史追踪、菜品展示、现场体验、徽菜选购、技师培训于一体,让消费者充分感受徽菜的文化内涵。徽菜文化园已经是4A级景区,对外开放。
3 创新模式
开一家饭店或许并不很难,有厨师,有特色菜肴,有安全优质的原料,有一流的服务,就差不多了。在马劳模就更不难了,他是名闻遐迩的大厨,有独家秘菜,有几十年积攒的人脉资源。但要建设一家以振兴徽菜为己任的综合性企业,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马劳模深谙此理。他摸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一产上,承包一座荒山,种植山果、有机稻米,养殖山猪野味;成立富众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将鸡鸭猪苗分发给农民,统一标准饲养,聘请村组负责人当信息员监督员,保底价收购;稳定原料供应,保证产品质量,带动农民增收。马劳模乐哈哈地说,鸡龄300天以上,一只土鸡200元,是一般家养鸡的两倍多。二产上,借助于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加工徽菜、酒、有机稻米、营养粉、特色菜肴,让农产品在加工中升值。三产上,有研发中心、旅行社、文化景区,有自销平台和窗口。马劳模发展的三次产业,不是简单的跨界跨业,是突出一个中心,三翼协调奋飞。因此,三次产业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融合,彼此联结非常紧密。
4 创新销售
开酒店是坐地生财,守株待兔,借此发展成规模企业是比较困难的。马劳模在经营好几家酒店的同时,用心思考如何将开发的菜品,种养的有机农产品,销得更多,卖得更广,赚得更好。马劳模的思想是前卫的,动作也是快捷的。他搭上了电子商务头班车,成为绩溪县电子商务协会副会长单位,招聘专业人员,成立电子商务部,借助国内知名网商平台,销售集团和本地农产品,销售额连年上升,仅去年底销售的土鸡就在5万只以上,中国徽菜系列产品更是抢手货,而且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得多。
创造创新给劳模集团带来了动力、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但创造创新是需要胆识、勇气和精神的,如果马劳模墨守成规、小富即安,马劳模仅仅是一个让人生奇的名字,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劳模,更不可能成为政府和村民赞誉的名人。
说到创造创新,我市不少企业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十二粉黛创建之初,就运用网上销售,有一个30多人的网销团队,网上销售占整个销售额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今年上半年,网销额接近4000万元。还有一支专业研发队伍驻扎在上海,每月上市新品10种以上,其生产的化妆水在国产化妆水中力拔头筹。
王鲜记原先是一家螃蟹专业销售商,后来在高邮湖畔建起螃蟹养殖基地,将养殖与销售联结,质量可控,货源稳定。三年前,接触网络,螃蟹销售大增,而且带动高邮特色农产品销售,春卖鸭蛋、夏卖小龙虾、秋卖螃蟹、冬卖制成品小龙虾,填补了专卖螃蟹半年空白期,效益大增,消费者群体日益增多。
高邮鸭集团有保种育种基地、养殖基地、鸭品加工中心,还有中国鸭文化博物馆。旗下的高邮红太阳食品有限公司自2011年开展网销以来,高邮鸭制品网销额年年翻番,今年可达5000至6000万元。
正是创造创新不仅使所在企业实力大增,也给同类企业做出了示范。然而对比劳模实业集团,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在创造创新上的力度还不够大,产业的融合度还不够深,数量还不够多。
现代农业被称之为六次产业。六次产业不是一二三产的叠加,而是一二三产的乘积效应。无数外地及身边的案例表明,二三产业对一产介入得越深,一二三产融合得越紧,发展的空间就越大,效益就越高,在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也会越走越快。
创造无止境,创新出奇效。
马劳模坚持创造创新,扭住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牛鼻子,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是值得我市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们学习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