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象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
2003年以来,市气象局共投入103万元建设了18个区域天气观测站,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综合观测系统,同时在全市组建了近400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2009年,投入70余万元建设了能见度观测仪和土壤水分观测站;2010年,投入50余万元,建设了气象信息接收和发布平台并投入使用;2011年投入80万元,在我市全面建设乡村气象服务示范市,投入15万元安装各类显示屏30个,新建了为农服务网站,配备了1套便携式移动气象站,努力为农村防灾减灾提供贴心服务。
气象现代化建设有力提升了全市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服务能力,为更好地服务高邮发展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气象服务已经融入到高邮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目前气象服务内容已从常规天气预报拓展到生活气象、交通气象等多个方面。全市短信用户总量达到20余万;决策服务电子显示屏和公众气象服务显示屏年均发布信息1500余次,为各级政府决策、指挥生产和防灾减灾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气象信息。
三、我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新要求,全面落实这一要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决策部署,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能力、丰富服务产品、完善服务体系,为建设“五个高邮”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是全市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组织协调。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安、民政、国土资源、建设、交通、信息产业、水利、农业、环保、安全监管、旅游等各有关部门互联互通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二)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加强气象综合监测系统建设,3年内在全市范围内所有乡镇建设新型气象自动站22个,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加强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测准确率,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一步扩大信息覆盖面。(三)进一步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在政府主导下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加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增强灾害救助能力;强化气象灾害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影响,大力实施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工程,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四)进一步加大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报刊、微博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及时开展气象灾害分析评估,做好灾情通报及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提高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增强防范和应对的针对性、有效性。 气象局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