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长林
新中国成立初期,淮河流域遭遇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堤防多处决口,灾情十分严重。1951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中央政府决定开挖苏北灌溉总渠,由江苏省治淮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这是一条人工河,西起洪泽湖边的高良涧,东至扁担港口,全长168公里,是淮河入海的大通道,兼有排涝、灌溉、航运、发电、泄洪等多项功能。高邮出动4万5千民工,负责淮安马厂地段施工。
1951年10月,我报名参加了治淮工作,负责押运草船到洪泽湖高良涧工地,供护坡搪浪打坝头用。这支船队共有34条大型木帆船,是从高邮东乡横泾一带征用上来的,每条船上配有3名船工,大部分都是青壮年劳力。
当时的高邮新民乡,是一大片湖滩,长满了芦苇。乡里组织劳力,将芦苇割下捆成捆,交由我过磅记账,然后装船。船工们将每两条船并帮在一起,既能提高船的稳定性,抵御较强风浪,又能多装草,增加收入。我统计了一下,17帮船共装载80万斤芦柴。办好交接手续,船队便整装待发了。
秋天的清晨,空气新鲜,带着一丝丝凉意,使人心旷神怡。船队像一条巨型草龙,迎着朝阳一字排开。每条船的桅杆上,都升起了国旗,扯足篷帆,沿着大运河,浩浩荡荡地向北进发了。
那时的运输船,没有机械动力,全靠人力。顺风时,扯起篷帆,借助风力推动前行,遇到逆风或无风的天气,就轮流上岸拉纤。白天航行,夜间靠岸休息。
那年我刚满15周岁,1米80的个头,上身穿件长棉袍,下身穿套裤,像个大人。我住在领队的船上,有时还帮他们拉纤。一天三顿白米饭,外加辣椒或咸菜,都是船民自家带的。
船队行至淮安时,遇上7级西北风,船无法行驶,只能靠岸休息。船工们纷纷上街添置生活用品,我也跑到淮安街上散散心,还跟船家借3斤米,换了3斤花生,回到船上和大家分享。三天后,风小了些,船队继续北上。
当船队开到淮阴时,遇上了麻烦。淮阴老城区有一道拦水坝,是通往高良涧的必经之路。这道坝宽度只有5米,水位落差有3米,船队根本无法通过。经过有关单位商定,将船上的芦柴草翻下来,用坝上两边的钢丝绳,将船一条条地从下游绞到上游去,然后再将草装上船。经过三天的折腾,船队继续向西南航行两天,便到达了目的地高良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