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贞琴
喜获成授昌老师赠送的《马桥印象》新书后,我没有快速读完,就像小时候遇到喜欢的食物,总不急于狼吞虎咽,而是细嚼慢咽,回味悠长。
这本散文集书写的是作者童年故乡兴化一个叫“马桥”的居住地的风俗人情、趣事杂谈。全书共有六辑。水乡兴化给了作者灵韵与悟性,每一章节的文字都不啰嗦不重复,咂吧咂吧又能品出另一番滋味。
《马桥印象》第一辑写了“马桥头的圆石头”。我认为圆石头的出现,一是指地理位置,二是寓意圆满或处事圆润之意。圆的东西是没有方向、没有东南西北之分的。站在上面,只有有了参照物,它才是有具象和纬度的,亦如作者的为人处世,经历多了,才有了“马桥印象”的合集。《西水关的草行》讲述了作者儿时居住地的一个河道入口,河上的草行生意兴隆,在买草过程中,偷拿别人的柴秆留着来年扎风筝等细节描写,让读者看见西水关的繁华和孩子们的调皮。作者说要不是有个乱糟糟的草行,那一带可以感受苏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这草行,包括这一辑里张老娘巷子里的许多故事,既是作者心头的朱砂痣,也是他心上的白月光。
“街巷烟火”这一辑的第一篇,作者用悲悯的目光观察着西水关的人和水。人是挑水的张家大少,一个没落大家族的子弟;水是浑浊的河水。作者着墨张家大少的人物描写非常细致:瘦、走路和呼吸等,刻画出人物生活的窘态。挑水是张家大少谋生的活计,但也是当时许多劳苦人不得已而为之的挣钱苦力。还是这一辑中,端午的由来及当地习俗、时梅天的涨饼、伏天的降温瓜果、大伏天晒夏、米饮汤“浆”衣裳等等,凡间琐碎,人间小温,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马桥烧饼的香酥、凉粉的美味、五香螺蛳的“刹馋”、米摊饼夹油条的焦脆、冻豆腐烧肉的爽口……逐一呈现出作者童年食品的匮乏而又稍许满足的口腹之欲,让读者也跟着文字在各式小吃中垂涎,在旧时行当中回味。
“平民食单”这一辑中,《时光点染苋菜红》,我对作者外婆说的“好苋菜,揉三揉”这句话颇感兴趣。想起我小时候去塘边洗苋菜,邻居看见,也这样教我,苋菜要多揉揉,我信了,也照做。回家,妈妈夸奖我洗得干净。后来,我去洗韭菜,也揉了又揉,揉得起泡沫。妈妈把我揉洗的韭菜全扔了。读此文,我跟作者一样,想不通韭菜为什么不能揉,苋菜为什么要揉三揉呢?
成老师是位大学教授,也是一位美食家。他笔下的一勺盐几粒葱,虾仁的挤,火腿鸡肉的剁……一碗香喷喷的碎金蛋炒饭,让平凡的生活变得安稳踏实。
马桥是“长”在一片清翠的“荷叶”上的,“荷叶”给予作者童年雨露的滋润和滋养,才得以其灵气才气的漫溢。芦柴苇子飞飞,故乡已成他乡,但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是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在从心之年,作者转身、回眸,竟逢“一树花开”。他用情深意浓的笔触,把对故乡马桥的情感与思念,镌刻成永久印象。